时间:2021/1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刘军连挂号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编著:田家双

农历六月的别名

农历六月的别名

农历[nónglì]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天或天。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天或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六月[liùyuè]在北半球,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

长夏[chángxià]

指夏历六月。《素问·六节藏象论》:“春胜长夏。”王冰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另,指夏日。因其白昼较长,故称。唐沈佺期《有所思》:“坐看长夏晚,秋月照罗帏。”金蔡珪《寄通州王倅》:“长夏少人事,官闲帘户深。”清刘大櫆《游百门泉记》:“亭外廊四,周廊之内,老柏十数株蔽日,长夏坐其内不知有暑也。”

徂暑[cúshǔ]

指夏历六月。《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郑玄笺:“徂,犹始也,四月立夏矣,而六月乃始盛暑。”后因以称盛暑。晋夏侯湛《大暑赋》:“乃三伏相仍,徂暑肜肜。上无纤云,下无微风。扶桑赩其增燌,天气晔其南升。”南朝梁元帝《纂要》:“季夏亦曰徂暑。”唐卢照邻《七夕泛舟》:“河葭肃徂暑,江树起初凉。”宋苏轼《和连雨独饮》:“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

伏月[fúyuè]

指夏历六月。谓伏天在此间,故云。

荷月[héyuè]

指夏历六月。谓此间荷花盛开,故云。宋苏颂《睢阳五老图》:“堂堂严貌依袭衮,粲粲文星荷月寒。”宋张元干《瑶台第一层》:“旧山同梓里,荷月旦、久已平章。”

季夏[jìxià]

指农历六月,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唐韩愈《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

建未月[jiànwèiyuè]

指夏历六月。古时以北斗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依次排开,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六月指未,为建未之月。《汉书·律历志上》:“日至其初为节,至其中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未位,即为夏历六月。夏历正月建寅,六月建未。明李梦阳《乙丑除夕追往愤五百字》:“凄凄建未月,临门遣征将。”

精阳[jīngyáng]

夏历六月的别称。以期间日盛阳刚,故云。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六月》:“梁元帝《纂要》:‘六月为精阳。’”

极且月[jíqiěyuè]

指夏历六月。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元和郡县补志》:“今《补志》所刊序下,有卢氏自记岁月云:‘乾隆四十年青龙在乙未极且月。’极且月者谓六月,是月建癸未也。以月阳配月名,自《史记》‘月在毕聚’之文始,好古者多用之。”

季夏[jìxià]

农历六月,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诸生独不见季夏之螇乎?音声入耳,秋风至而声无。”唐韩愈《贺雨表》:“伏以季夏以来,雨泽不降。”

焦月[jiāoyuè]

指夏历六月。因其时赤日炎炎,万物渐焦,故云。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岁时·六月》:“《尔雅》:‘六月为且。’按且月,或云:‘一作焦月。’六月盛热,故曰焦。”

且月[qiěyuè]

夏历六月的别称。《尔雅·释天》:“六月为且。”郝懿行义疏:“且者次且,行不进也。六月阴渐起,欲遂上,畏阳,犹次且也。”且,通趄,次且,行步不前。宋释慧晖《偈颂》:“且月今朝半夏辰,修行道者有疏亲。”

林钟[línzhōng]

指夏历六月。《吕氏春秋·音律》:“林钟之月,草木盛满,阴将始刑。”高诱注:“林钟,六月。”汉班固《白虎通·五行》:“六月谓之林钟何?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另,古乐十二律之一。十二律有六律六吕,林钟为六吕之一。《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其音征,律中林钟。”郑玄注:“林钟者,黄钟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长六寸,季夏气至,则林钟之律应。”《史记·律书》:“林钟者,言万物就死,气林林然。”清黄宗羲《答刘伯绳问律吕》:“林钟长六寸,积四百八十六分。”又,钟名。《左传·襄公十九年》:“季武子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孔颖达疏:“是言度律以长短,然后铸钟,钟声应律,遂以律名钟。此钟声应林钟,故以林钟为名。”

杪夏[miǎoxià]

指夏历六月,夏末。明李梦阳《杪夏急雨江州》:“急雨吞江倒石根,吐云匡岳近城门。”

暮夏[mùxià]

指农历六月,夏之暮,夏天将尽之际。

溽暑[rùshǔ]

指夏历六月,亦指盛夏气候潮湿闷热。《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后汉书·张衡传》:“溽暑至而鹑火栖,寒冰沍而鼋鼍蛰。”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三夏[sānxià]

指夏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十八》:“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清李颙《夏日》:“炎光烁南溟,溽暑融三夏。”另,夏季。旧称夏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称三夏。又,三个夏季,即三年。宋晁贯之《墨经·新故》:“凡新墨不过三夏,殆不堪用。”

暑月[shǔyuè]

指夏历六月。约相当于小暑、大暑之时。《南齐书·州郡志下》:“汉世交州刺史每暑月辄避处高,今交土调和,越瘴独甚。”《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重茧衣裘”孔颖达疏:“暑月多衣,所以示疾。”明张居正《论边事疏》:“暑月非虏骑狂逞之时,料无大事,请宽圣怀。”

天贶[tiānkuàng]

借指夏历六月。夏历六月初六是天贶节。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非常迷信,有一年六月六,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乃定这天为天贶节。还在岱庙建了天贶殿。又说天贶节起源于唐代。高僧玄奘从西天取佛经回国,过海时,经文被海水浸湿,于六月初六将经文取出晒干,后此日变成吉利的日子。最初,皇宫内于此日为皇帝晒龙袍,以后又从宫中传向汉族民间,家家户户都于此日在大门前曝晒衣服,以后此举成俗。

晚夏[wǎnxià]

指夏历六月,夏末。唐骆宾王《晚泊江镇》:“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唐杜审言《和韦承庆过义阳公主山池》:“雨余清晚夏,共坐北岩幽。”

夏末[xiàmò]

指农历六月,夏末。宋释守芝《颂》:“林泉好商量,夏末秋风切。”

则且[zéqiě]

夏历六月的别称。因天干纪月,六月为己。故云。《尔雅·释天》:“(月)在己曰则……六月为且。”邢昺疏:“六月得己则曰则且。”

tianjia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