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1民国大师的拼爹史

咱们先来看看民国大家们的拼爹史:

朱鸿钧

资料记载,朱鸿钧在徐州做过“榷运局长”。

榷运局是盐业的稽查机构。身为徐州盐业稽查机构的负责人,虽然朱鸿钧花天酒地,乱娶姨太太,最后本人的下场不太好,和儿子的关系也不太好。但他毕竟相当一部分时间都在做国家部门的公务员。说他的儿子算是出身于中产家庭,没有毛病。

他的儿子就是朱自清。他就是《背影》中那个穿过铁道买橘子的胖父亲。

汪菊生

汪菊生是乡间雅士,会刻图章,会画写意花卉,还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最关键的是,有生活情趣。春天里,他会带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他用玻璃做成水晶球让孩子们养金铃子,还做荷花灯、西瓜灯,孩子们在灯里点上蜡烛,穿街过巷,惹得邻居的孩子羡慕得很。儿子上大学时,他把河虾剁成米粒大小,掺以小酱瓜丁,入温油炸透,做成“虾松”,用玻璃纸包了一小包,放进信封寄了过去。

他的儿子就是汪曾祺,京版语文教材里《故乡人》中“钓鱼的医生”王淡人,就是这个人淡如菊的爹啊。——《父亲汪菊生教给他生活情趣,老师沈从文教给他写作质朴》

李道河

李道河是成都名绅李镛的儿子,曾就读于四川通省法政学堂,成绩很好,名列最优等。毕业后任四川广元县知县,为人勤勉笃实,温和宽厚,政绩与学识都不凡,得到过清朝政府的表扬。

后来他的家族慢慢开始做生意,他也入股了当时的成都劝业场,因为名义上族中的董事就是他的爸爸——李镛,所以他渐渐就成为实际上的CEO,实际履行职责。他人缘好,又没架子,既是法政高材生,又当过知县,办事干练,所以得到广泛的尊重。

这之前他自然也迎娶了白富美,一位知识女性——陈淑芬。

李道河做官成功,生意成功,为人也很有生活情趣,他喜欢京剧,后来入股成都最早的公共戏院“可园”。唱戏之余,也不时来些文艺创造,写点讽刺喜剧之类的,闲暇之余,带领家中的孩子一起排演。——《勤勉笃实,温和宽厚——李道河小考》

李道河的儿子就是李尧棠。

什么?李尧棠是谁?

嗯嗯,就是巴金啊。

万德尊

万德尊是文武双全的民国知名将军。

他小时候是当地一学霸,被四里八乡尊为“神童”。

年,他考上省城的两湖书院,继续发扬一贯的优良学风,成绩也“极为优异”,每月能得到四两银子的奖学金。因此四年后,他被张之洞选派为公费留学日本。

年12月23日,万德尊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

这个学历牛到什么地步呢?

来看看他的人脉:

同班同学里就有程潜、阎锡山、孙传芳、孙武、唐继尧、李烈钧、赵恒锡等。哦哦,他还有个小学弟,叫蒋介石。

回国后,万德尊驰骋于北洋军政高层,经历了从清朝到民国的改旗易帜。

十年时间里,他先后陪侍了走马灯式的袁世凯、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等六任大总统,曾经是一位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名噪朝野的将军。

——博雅人物网

他的儿子就是万家宝。

什么?万家宝是谁?

万家宝就是曾经南开和清华的高材生曹禺啊。

曹禺(是不是和爸爸挺像的)

胡传

胡传出生于一个徽州茶商的家庭,曾受业于扬州著名经师刘熙载门下,研习经史——他是谁呢?

他乃胡适的爹是也。

徐申如

这个厉害。

徐申如,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这样出身的爹带给儿子的资源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

随手列几个他的远近亲戚,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沈钧儒、金庸、琼瑶、穆旦、钱学森……

他是徐志摩的爹哇。

钱基博

钱基博,是古文学家、教育家,历任各大学文学系教授、主任、文学院院长,还是国学大师。此人学问之好,地位之高到什么地步呢?

大家参考下国学大师钱穆说的这段话:

“同事逾百人,最敬事者,首推子泉。生平相交,治学之勤,待人之厚,亦首推子泉。”子泉是钱基博的字。至于他的儿子么?

就是那个叫钱钟书的大才子了。

穿西装的儿子,面前常常有一个穿绸缎长衫的爹。

你看,新文化的领军人物,许多也是要靠旧时代的父亲给打下国学的底子,然后再送去国外念书的。所以说近水楼台就是先得月,向阳花木就是易为春。

即使在社会变革时代,最容易成为新英雄的也是旧精英的后代。

别感叹了,历史的真相从来如此。

2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

这好像是一个人人都想成为精英,人人都想让孩子接受精英教育的时代。

但与其只针对一个短时间的比较,就得出“现在社会阶层固化”的结论,进而焦虑、不满、悲叹,给身边各式各样的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然后验证自己的结论,进而继续焦虑、不满,悲叹,不如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精英呢?

当你在谈论阶层固化的时候,你到底在谈论什么?而你内心真实的声音又是什么呢?你到底是发自肺腑地要做精英,还是只想当一个进了城的阿Q?

所谓精英,就是当你家孩子看灰太狼和喜羊羊,他家孩子看外国动画片的那伙人吗?

所谓精英,就是那些海外名校回来,有体面工作,有房有车,定期出国旅游,买名牌,雇菲佣,选择几万块的幼儿园让孩子学英文的人吗?

所谓精英,就是因为拥有了这一切,站在各种鄙视链条顶端,俯瞰众生的人吗?而所谓拥有了更优质的资源,更广阔的视野的孩子,就该是“拒绝和没有英文名字的你一起玩”的姿态吗?

这样的精英,到底是他以为的还是别人以为的?

这样的精英,又和进了城的阿Q有什么差别呢?

可,如果这样的人都不算精英,那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精英呢?

你会觉得下面这个人是精英吗?

A:这个人七次参加考试、六次落榜;19岁开始在村里当老师,27岁离开家乡,到马鞍山市当涂县下一个叫黄池镇的地方,给同乡家里的小孩做私人辅导老师。他吧,好好的当着老师,忽然又决定去买个种田机,和农民伯伯一起种地开荒。

你会觉得这人是社会精英吗?

你会不会觉得,什么狗屁精英?这人恐怕连靠谱都算不上吧。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人好了。

B:这个人一度是上海新闻界的风雨人物,曾经担任各大媒体的主笔,撰写社论,后来还曾做过不少大学的教授,教授文学课,有时候还组织一下诗社,后来还做过国家交通部秘书,及江苏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

哦,对了,他还是个国学大师。

你会觉得这个横跨新闻界、学界、文艺界、政界的人,是精英吗?

有意思的是,这两段不同的履历其实来自于同一个人。

他的名字叫胡朴安。

27岁的胡朴安去耕田的地方,叫万春圩。

至于为什么要去耕田呢?

因为当时的中国亟待改革,“空谈无益,不如真做”。

他说服了好友兼东家的翟晏如,提供资金支持,自己亲身实践,还跑到上海买回两台耕田机,研究它的结构性能,学会了拆装、使用和维修。

他在荒原上搭了个棚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坚持不懈。”

在招工协作及亲自指挥下,两年多的时间里,开辟耕地近万亩。一年来,胡朴安不怕苦累,严冬酷暑,赤脚蹈泥,与农工共生活,常与牛同眠,屋漏雨“张伞而睡”,以大小破箱为桌凳,以盐米汤下饭。生活艰苦,意志越坚、这时他也不忘读书,“常去芜湖购书学习不辍。”

十年后,做了官的胡朴安,痴心不改,走遍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县,不时考察各地风土人情。这段经历成了他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为了保存中国大地上那些活灵活现的地域风貌,他编著了一本书,叫《中华全国风俗志》。

有段时间,民国二字总是自带光环,只要提起民国,大家就觉得哪哪都很好,但我们未必知道那时候,北京城许多地方还是土路,许多人还是习惯随地大小便。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