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华山论剑”,大家并不陌生。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多次出现这个情节,其它武侠小说里也屡屡出现。 至今,“华山论剑”比喻高手之间的切磋交流、对决。 那么问题来了,中华大地名山众多,为什么偏偏要选择在华山论剑呢? 01三山五岳 要说中华大好河山,自古就有“三山五岳”之说。 先说“三山”,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巿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 在“三山”上“论剑”,不更显得此举神奇、剑法出神入化吗? 即使“三山”位于茫茫大海上,仙迹难寻,交通不便,那么还有“五岳”啊。 “五岳”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 古时把位于中原地区的东、南、西、北方和中央的五座高山,定为“五岳”: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五岳”的说法早就见于《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 论地位,“五岳”的地位尊贵,几乎平等;论景观,五岳各具特色,特征鲜明。因而选择“五岳”中任何一个论剑都可以。 例如东岳泰山,在“五岳”中为尊。 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诗圣”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梦想。 那么,在泰山论剑不更显得无比尊贵吗? 再说嵩山。 《诗经》中有“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的诗句,盛赞中岳嵩山。 而且在金庸的小说里,嵩山是“天下第一大门派”少林寺的所在地,嵩山出现的次数也算最多。 同时,嵩山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郑州,四通八达。那么,在嵩山论剑,不更便利吗? 而且更加凸显定鼎中原的绝好寓意吗? 然而,武林中人最终却偏偏选择在华山论剑。 02在华山论剑的原因 根据史料记载,加上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大致归纳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华山论剑”的地利之便。 金庸武侠巨著《射雕英雄传》中,第一次“华山论剑”由王重阳发起。 王重阳早年抗金事败后隐居,住在终南山的古墓中。 他与林朝英因爱成仇,约在终南山上比武决胜,结果难分胜败。 于是他把自己所建的古墓让给林朝英居住,自己另在附近盖了道观,出家为道士。这就是重阳宫的前身。 林朝英移居古墓之后,潜心苦思,创出了《玉女心经》并刻在古墓里。林朝英去世后,王重阳就精研《玉女心经》的破法。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南山,位于陕西省境内秦岭山脉中段。它在华山的西南方向,两座山相距仅约公里。 而且,王重阳是咸阳(今陕西咸阳)人。 可见,王重阳长年生活在终南山,熟悉地理,而且对终南山有着复杂、深厚的感情。 那么对于王重阳而言,终南山是最适合“论剑”的地方。但如果是他获胜,难免有以逸待劳、占地利便宜的嫌疑。 于是,作为发起者、组织者,王重阳选择在华山论剑,既避免了名声受损,也继续保持地利之便。 而且,第一次参加“华山论剑”的,是武林界的天下“五绝”。 “东邪”黄药师住在东海的桃花岛(经考证,应该位于今浙江省舟山市的东海),“西毒”欧阳锋住在西域的白驼山,“南帝”段智兴住在云南大理,“北丐”洪七公是丐帮的帮主,总部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的洞庭湖君山。 显然,“五岳”之中,华山位于地理中心。对于分居四方的四人而言,交通距离适中,比较公平。 第二,华山是道教圣地。 传说道教祖师李耳(老子)曾到过华山。他后来在神话传说中被封为太上老君。 至今华山有个“老君犁沟”的景点,原名为“老君离垢”,就是离开尘垢到达仙境的意思。 到唐朝,随着道教兴盛,道徒开始在华山建观,开辟道路。 华山还因为一位奇人陈抟而富有传奇色彩。 陈抟是道家学者、养生家,曾经隐居华山云台观。 这位传奇人物,受到几朝皇帝的优厚待遇。 后周显德三年(年),他受周世宗柴荣召见,被赐号“白云先生”。 北宋时,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与陈抟来往密切,因而重视以道治天下。 宋太宗赵光义曾经两次召见陈抟,赐号“希夷先生”。 作为道家弟子的王重阳,在终南山创立了全真教,在武林中享有“天下武学、玄门正宗”的美誉。 而华山,是全真派的圣地,为“第四洞天”。 那么,王重阳选择在自己所创立的全真教圣地华山“论剑”,则有主场东道主之名,彰显道教主流的尊贵身份。 在“华山论剑”时,他力挫四绝,夺得“天下第一高手”之称和武学宝典《九阴真经》。 这其中,华山对于王重阳的地利之便、主场心理优势,必然有所帮助。 第三,“五岳”之中,华山以奇险著称。 “五岳”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峻。 华山之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民间也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等说法。 而且,华山的海拔高度居“五岳”之首。 中岳嵩山的海拔为.71米,东岳泰山的海拔.7米,南岳衡山的海拔.2米,北岳恒山的海拔.1米。 而西岳华山的海拔是.9米,是“五岳”中最高的。 华山之奇险,自古吸引了游客络绎不绝,但也给了他们心灵震撼。 例如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曾与友人登临华山,吓得心惊腿软以致大哭,无法挪脚下山,写了遗书扔下山求助。有樵夫捡到遗书后报官,当地官员派人把韩愈扶救下山。 至今华山留有“韩退之投书处”的遗迹。 宋代时,名相寇准感叹华山之险峻,写有诗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 由于华山太险峻,因而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临。历代君王祭拜西岳华山,都是在山下的西岳庙举行大典。 那么,如果成功登临以奇险著称的华山,并且在华山之巅论剑比武,则可体现英雄气概和高超的武功。 事实上也是如此。 按照周伯通向郭靖回忆的第一次“华山论剑”的情形:“那时是在寒冬岁尽,华山绝顶,大雪封山。他们五人口中谈论,手上比武,在大雪之中直比了七天七夜。” 寒冬、大雪、华山绝顶、比武、七天七夜。这对人的意志和武功是个莫大的挑战和考验。 第四,华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备受尊崇。 “华山”之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 《书经·禹贡篇》中记载,华山为“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是黄帝在此与各部落酋长会盟。 而且,《书经》、《资治通鉴》等均记载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舜典》记载:(舜帝)八月西巡狩,至于西岳。 因而,地处黄河中游流域的华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传说华山是春秋时期秦穆公的爱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而有“萧史弄玉”、“吹箫引凤”的典故,华山也有玉女峰、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马、玉女洗头盘等景点。 秦始皇时,首祭华山。此后,历朝对华山的封号递增。 西汉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年),在华山脚下建造西岳庙。从而它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重要场所,历代均有修缮、扩建。 因为西岳庙在“五岳”庙中建置最早、面积规模最大,因而被称为“五岳第一庙”。 成帝元延二年,巡幸河东,涉西岳而归。 元帝时,外戚王莽执掌朝政大权,国危势乱。 南阳公主劝丈夫王咸独善其身,以避离乱之苦,但王咸执意不肯。于是公主便离开宫廷,到华山白云峰隐居修行,一年后修炼成真,驾鹤乘云而去。 至今华山有公主峰。 唐朝时,高祖、高宗都曾校猎于华山。 唐玄宗时,因为与华山为本命,于是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天宝九年,群臣请奏封禅西岳,于是唐玄宗命人开凿华山路,设立坛场。 而且,擅长诗文的唐玄宗还写有《华岳铭》: “雄峰峻削,菡萏森爽。是曰灵岳,众山之长。伟哉此镇,峥嵘中土。高标赫日,半壁飞雨。” 秦朝、汉朝、隋唐时期,长安(今西安)长期是国都。距离长安仅一百多公里的西岳华山,则备受尊崇。 03“华山论剑”的意义 即使王重阳去世后,他的人为安排主场地利的因素可以排除,但之后仍不断有“华山论剑”。可见华山在武林中的地位。 如果说,“华山论剑”只是武侠小说里的一个杜撰、想象和巧合事件,显然不对。 毕竟“华山论剑”事件是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而且其中一些角色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例如王重阳。 而且,道家子弟研习武功也正常,佛家少林寺不也居于嵩山而以武功闻名吗? 另外,有事例可印证的是,在华山南天门外长空栈道尽处的贺老石室上方的悬崖绝壁上,刻有三个斗方大的字--“全真岩”,双线体楷书,笔力苍劲,刻工精湛,至今留存。 相传这是元代道士贺志真题刻的。 但是令人疑惑的是,这个摩岩石刻在数十米高的崖壁上,崖壁下是万丈深渊。那么贺志真当年是如何将这三个字刻上去的呢? 这也成为华山十大未解之谜之一。 有果必有因。 所以,“华山论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武侠故事。 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涵义,也包含着人们对华山这座山的崇敬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