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1215/5117687.html蒋吟秋像 蒋吟秋(年—年)字镜寰,江苏苏州人。生前为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印章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图书馆学会名誉理事,苏州市图书馆学会顾问。曾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南京高等师范、苏州美专、东吴大学、华东大学、河南大学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年草篆中堂入选在南京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年后,作品多次入选在日本举办的书法作品展。年在南京、杭州、沈阳、常州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苏州沧浪亭、徐州凤凰山、苏州虎丘山和北寺塔等处有其题写的碑文、亭记及匾额。著有《沧浪亭新志》《吴中藏书先哲考略》《文选书录述要》《版本学答问》《苏州景物诗选》《完书图记》《秋庐杂咏》《秋庐吟稿》《隶书研究》《书法研究》等。蒋吟秋在古稀之年为江苏省徐州市凤凰山撰写“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与题记”,首创简化字入隶书写,受到陈毅元帅的好评,并将蒋吟秋的书法、周瘦鹃的盆景艺术与苏州园林合称为“苏州三宝”。 蒋吟秋隶书六言对联书法的独特性与重要性 书法为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不仅与国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又是表达思想不可缺少的手法。它既是文艺欣赏的主要因素,又是日常应用的必要技能,因此提倡书法对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丰富文化生活的内容都有好处。在党的领导下,书法这门艺术已经引起重视。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学好书法逐渐成为广大人们的自觉要求。如何进一步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蔚成一种优越的社会风尚,确是当前极为迫切的一项工作。 蒋吟秋隶书五言对联只要指导得法,学习认真,学好书法并非一件难事。首先对书法要有明确的认识和端正的态度。打破神秘观念,树立必胜信心;对人虚心请教,对己勤学苦练;进步得快,可以预定。所以学书要具备五心,就是信心、决心、耐心、虚心、恒心。 学习书法的三个关 有人谈到语文教学,主张学好语文必须过好三关,即字关、句子关和篇章关。我以为学习书法也要过好三关。第一是笔致关。笔致即用笔,分析笔画不论点画、竖撇、勾趯、捺折,要掌握起止提顿的方法,屈伸转折的规律,才能中锋、偏锋、回锋、藏锋皆有所辨,圆笔、方笔、逆笔、顺笔无不中节,这是基本功。 蒋吟秋篆书七言对联释文:茧纸乍临新获帖,胆瓶寒浸欲开花。 点为眉目,务求清晰。横直为骨格,必须端正。撇捺为手足,定要健全。挑趯为动作,力期敏捷。转折为关节,全在灵活。隶真多用折,篆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则不通。欲下先上,欲右先左,是为回锋。无往不收,无垂不缩,是为蓄笔。 蒋吟秋篆书条幅释文:城南名胜数沧浪,临水开轩夏日长。最是动人心畅适,翠玲珑外舞风篁。 第二是字体关,字体即结体。观察字形,不论上下左右,繁简斜正,要熟悉间架结构的准则,组织形式的规范。务使上覆、下载、并列、重叠均能合度。累积、综合、包含、反背各见得势。简而言之:要上下合度,左右停匀,繁简相称,斜正得势,是谓规范化。 第三是章法关,章法即布局。讲求格式,不论大小长短、宽窄疏密,要懂得分行布白的要点,贯气会神的原理。自然直条、横幅、短笺、长卷,形制俱适;正文款字,题名盖章,变化咸宜。 左起:吴木、谢孝思、费新我、蒋吟秋、马崇儒 三关有其连带关系,积笔画而成字,积字而成行,积行而成幅,乃是有机的组成。作书者必须有整体思想,全局观点;前后呼应,左右掩映。既能聚精会神,得心应手,乃可挥洒成趣,摇曳生姿,进入纯熟境界,也就是所谓熟能生巧,妙造自然了。 执笔与运笔 根据前人经验,学习书法,首先要懂得使用工具的方法。特别是用笔的方法,执笔、运笔都有研究。执笔要坚,运笔要活。执笔坚则笔笔有力;运笔活则字字有神。指实,掌虚,腕悬,肘平是学书的不二法门。执笔的高下,既要因大字小字而有所不同,又要随真楷行草字体的有异而各适其宜。务使笔为我用,而勿致我为笔用。倘能意在笔先,笔从人愿,书法一道,不难深造了。 蒋吟秋《书法艺术与碑帖研究》手稿用墨过浓则易滞,过干则易枯。用砚应取易于发墨而能经久不干。用纸要能反映浓淡而表现墨韵。开笔不宜过小,过小不能饱墨。执笔必须正直,正直才得中锋。 临与摹是初学书法的有效方法 学书初期,多采临摹之法。临与摹是两种方法,摹是以薄纸覆按范本,依样摹写;临是面对范本,仿照书写。摹的作用,可以节度手腕,熟悉位置;临的作用,可以谛视用笔,领会笔致。两者各有好处,可以兼相为用。临摹并重,既可深知结字之妙,又可领悟用笔之奥。 碑与帖的区别 临摹必有对象,对象以碑帖为主。碑与帖是两种不同的对象,不但形制有别,用处也各有不同。一般而论,碑直而大,帖横而小,不可混为一谈。今人往往碑帖不分,凡刻石之文统呼为碑,墨拓之纸,则又概称为帖。碑帖二字,虽不能尽包历代书法,但大概可以分纳碑帖二类之中。诗文卷页册牍属于帖,摩崖碑碣造象题名墓志属于碑。 碑的由来 考其起源,碑先于帖。立碑之制,当始于周,亦有用木的。初仅用于宫苑之测日,宗庙之丽牲,圹穴之护棺,并无文字。及后人以之刻文字,遂有所谓碑刻。碑的应用益广,封墓有碑,建庙有碑,纪功有碑,述德有碑,造桥有碑,开道有碑,往往用以纪时、纪地、纪人、纪事。秦汉时代,碑刻大盛。碑之上为碑额,碑之背为碑阴,碑之侧为碑侧,亦有因山刻石名为摩崖。碑刻题款有撰人题款,有书人题款,有篆额人题款,有刻石人题款。碑刻拓本有旧拓、精拓、原拓。亦有摹本、赝本、石印本、影印本等。选取之时,不可不慎。因碑文书法大都美妙,可资后人学习,故立碑自有其主要用意,而作为书法范本是其另一作用。 蒋吟秋信札碑的拓法有朱拓墨拓之别。墨拓又有乌金拓、蝉衣拓之不同。碑的裱法有裱成直幅以便悬挂者,亦有裱成册页以便临摹者,但以蓑衣为佳。 相传武进有延陵季子碑为孔子所书。灵岩山下有宋韩蕲王碑,苏州府学有宋刻天文地理图、历代帝王和平江城坊图碑,虎丘山塘有五人墓碑,元妙观正山门有赵松雪所书碑记,均属直而大的巨碑。 帖的由来 帖始于卷帛所书,后世凡一缣半纸墨迹珍藏皆属于帖。魏晋之间,书家辈出。晋室南渡以后,帖更崇尚。且南朝禁止立碑,碑碣绝少,惟帖是尚。在唐以前书家皆学碑,至唐太宗购募王右军书,求《兰亭序》而天下靡然成风。欧褚之所临摹,皆谓之帖。至宋太宗刻《淳化阁帖》而更见大盛。及乎明清,益见流行。可见帖的由来,主要由于擅书者有了一定修养,使书法广为流传,故所书内容未必为书帖的主要原因,不过藉此文字表现书法艺术供人学习之用。 碑刻举要 碑与帖既然都可作为书法范本,自应有所选择。相传碑以夏禹的《岣嵝碑》、周穆王的《坛山刻石》为最古,但至今传说不一,尚待考证。 《岣嵝碑》在湖南衡山县云密峰,凡存77字。相传夏禹治水时所书,为石刻之最古者,亦称《禹碑》。近人疑为明杨慎伪造。 蒋吟秋诗稿《坛山刻石》在直隶赞皇县坛山,上有周穆王“吉日癸巳”4字。体类小篆,笔力遒劲。晋卫夫人谓李斯见穆王书七日兴叹,即指此。宋皇祐四年州将刘庄凿取以归,龛置厅事壁间。宋吴兴施宿谓旧石,以政和五年取入内府。今仍存者,乃皇祐五年李中祐所刻刘本也。 惟周宣王太史籀的《石鼓文》当为现存最古的石刻,也是篆文最早的石刻。《石鼓文》在北京,鼓数有10,字大1寸,石质极坚,为宣王大狩所作。近拓尚存多字。清阮元曾摹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所藏北宋本,参以明初本刻石分藏扬州与杭州,字虽稍瘦,矩矱未失。以书法论,结构匀整,便于学篆者取法。有人说是宇文周时物,有人说是先秦时物,总之非太史籀所作,亦必为其同时人所作。 秦李斯《绎山碑》系南唐徐铉摹刻。李书原刻仅存泰山刻石数字,为小篆最早的碑,也是秦篆最早的碑。《泰山石刻》字大2寸,在宋可读者字。明末尚存29字,清乾隆五年毁于火。今所见者仅有10字,而完好者惟8字。因有“臣斯”字样,后人断为斯书,奉为小篆楷模。 汉有“三阙”“两颂”。“三阙”为《嵩山少室神道石阙铭》《嵩山开母庙石阙铭》《西岳庙神道石阙题字》,均作小篆,亦称汉篆。“两颂”为《石门颂》《西狭颂》,均为摩崖,隶体,肥厚美妙。 《嵩山少室神道石阙铭》安帝延光二年三月立。《嵩山开母庙石阙铭》延光二年立。《西岳庙神道石阙题字》顺帝永和二年八月立。 《石门颂》在陕西褒城,摩崖石刻,字大寸半至3寸,桓帝建和二年十一月刻,肥瘦长短,不拘常格,变化万端,各臻其妙。 《西狭颂》在甘肃成县摩崖,字大2寸,刻于建宁四年六月,亦称《惠安西表》,隶体肥厚。又有《礼器碑》画兼肥瘦,气象万千。《孔宙碑》纯用圆笔,画势甚长。可见篆体化成隶体之迹。 《礼器碑》在山东曲阜,桓帝永寿二年立。有碑阴碑侧,碑阴字,右侧字,左侧字,字大1寸,画兼肥瘦,于汉碑中别树一帜。《孔宙碑》在山东曲阜,桓帝延熹七年七月立。有篆额10字,文字,字大几2寸。纯用圆笔,画势甚长。有多字可见篆体化成隶体之迹。 《史晨碑》气象和穆,便于初学。《夏承碑》隶兼篆体,丰筋多力,有独特风格。《史晨碑》在山东曲阜,有碑阴,称史晨前后碑。前碑余字,后碑字,字大1寸,皆为灵帝建宁初年所刻。《夏承碑》在河北永平,刻于建宁三年六月,凡字,字大寸半,原石无存。今所传者,为明嘉靖四年摹刻本,隶兼篆体,丰筋多力,有独特风格。 《张迁碑》笔短意长,凝敛古拙。《曹全碑》娟秀妍丽,短小停匀。《张迁碑》在山东东平,刻于中平三年二月。碑有篆额,字大3寸。碑文几字,碑阴亦逾字,字大逾寸。笔短意长、凝敛古拙。学汉碑应从《西狭》《张迁》求其敛,《石门》《孔宙》求其纵。 《曹全碑》在陕西郃阳县,刻于灵帝中平二年十月,亦称《曹景完碑》。字大不及寸,于明万历时修城得之,故字甚完整、娟秀妍丽、短小停匀。以上均为汉代隶书名碑。 尚有《西岳华山碑》即《汉延熹华岳碑》,有宋代拓本。字极飞舞生动。 三国时期吴有《天发神谶碑》,以方笔作篆,瓌丽无比。已毁于火,仅有翻刻本了。《天发神谶碑》刻于孙吴天玺元年八月。碑分三段,俗称《三段碑》,原存字,字大3寸,尤称雄伟。原石在江宁文庙尊经阁下,嘉庆十年毁于火。用悬针法画肥而劲,古气磅礴。有影印本,可资学习。 《禅国山碑》纯为小篆,体势奇伟。《禅国山碑》在江苏宜兴。刻于天玺元年,摩崖石刻,字大逾2寸,已多漫漶。 晋代楷书有滇南的《爨宝子碑》,朴茂厚重,极为高古,虽为楷书而有隶意。《爨宝子碑》在云南曲靖,字大逾寸,刻于晋安帝太亨时,乾隆时出土,与《爨龙颜碑》并称“二爨”。南北朝北碑中《龙门二十品》最为著名。字多方笔,坚强如铁。结体变化,皆有可取。《龙门二十品》石刻在河南洛阳,为元魏孝文帝太和至孝明帝神龟30余年间所刻。 圆笔有《郑文公碑》《刁惠公碑》。 《郑文公碑》为郑道昭书,在山东掖县,永平四年刻。摩崖,可得1余字,字大2寸,圆浑有致。 《刁惠公碑》即《刁遵墓志》,字大半寸。出土于河北南皮,孝明帝熙平二年刻。有秀美之笔,具妍丽之态。 方笔有《张猛龙碑》《贾使君碑》。 《张猛龙碑》在山东曲阜,孝明帝正光三年正月立。有额、有阴,可临之字在千字以上。笔致平正,结构绵密,为北碑中精品。 《贾使君碑》即《贾思伯碑》,在山东滋阳,神龟二年六月刻。碑文字大寸许,可临者尚逾字,与《张猛龙碑》相似。 大字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与《般若经》,都是北齐时物,大气磅礴,疏朗有致。 《经石峪金刚经》在山东泰山,为武平年所刻。字大1尺2寸至1尺4寸不等,大书深刻,神采焕发,至今可拓者尚有千余字。 南碑有宋的《爨龙颜碑》、萧梁的《瘗鹤铭》。《爨龙颜》在云南陆涼,凡字,字大1寸。碑阴可辨者字,宋文帝大明二年九月立。正书兼用隶法,饶有朴散之趣。字多完整,书亦高古。 《瘗鹤铭》在江苏丹徒,无年月。字大5寸,华阳真逸书。东坡、山谷谓王右军书,欧阳永叔谓为顾况书,亦有疑为陶弘景书者(陶弘景,南北朝齐人,晚隐于句容,晚号华阳真逸)。铭在焦山,为摩崖之作,久堕水中。宋淳熙间出水,又复堕江,水涸时可拓。今称水前本,最可贵。清康熙时移置焦山寺,石碎为六,合置一亭,传拓既多,字亦日损。宋代已有翻刻,今则更多。字丰腴而势雄肆,体超秀而气苍古。 唐代有欧阳询的《化度寺邕禅师铭》《九成宫醴泉铭》,益见秀挺,愈趋工稳。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禇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李邕的《云麾碑》、颜鲁公的《麻姑仙坛记》《家庙碑》趋从时俗,力倡肥厚。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专尚清劲,骨存肉削。 此外还有元代赵松雪的《道教碑》,妍丽多姿。 法帖举要 至于帖有单刻、丛刻2种,丛刻当以宋太宗《淳化阁》为诸帖之祖,为王著所摹刻。虽今世所传,俱系翻刻,然钟王遗墨犹存古意,赖此以见晋人风格。(钟繇,三国时魏人,字元常,草书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续阁帖之绪,据阁帖而增损的有潘师旦的《绛帖》,虽稍羸瘠而清劲可喜。宝月禅师的《潭帖》虽以肉胜而气体有余。蔡京的《大观帖》、刘焘的《太清楼帖》、米芾的《宝晋斋帖》、宋绶的《赐书堂帖》、韩侂胄的《群玉堂帖》等,亦为宋代所刻的丛帖。 此外明代有文徵明的《停云馆帖》、董其昌的《戏鸿堂帖》、华东沙的《真赏斋帖》、陈继儒的《晚香堂帖》,所刻为苏东坡书;《来仪堂帖》,所刻为米海岳书。清代康熙时有《懋勤堂帖》、乾隆时有《三希堂帖》、成亲王的《诒晋斋帖》、梁焦林的《秋碧堂帖》、冯铨的《快雪堂帖》等,流传亦广。 单刻法帖以王羲之《兰亭序》为最著,真迹已不复见。欧褚诸人均有临本,至今所传不下数百种。以欧临定武本,禇临神龙本为最。 欧临定武本在石晋时原藏定州,定州设义武军。宋时避太宗讳故改为定武。褚临神龙本刻于唐中宗时,神龙为中宗年号。 右军书法的典型当从怀仁《集右军圣教序》求之。 羲之又有《快雪》《奉橘》二帖,献之有《中秋》一帖,虽未敢断为真迹,亦晋贤之杰作。此外真书有王右军《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王子敬《洛神赋十三行》,褚遂良《枯树赋》等。行书除《兰亭》外有怀仁《集圣教序》、颜平原《争座位帖》等。草书有右军《十七帖》、怀素《自序帖》、孙过庭《书谱》等。真草并书的有智永真草《千字文》,俱为学书者所喜爱。 帖学与碑学 正因碑与帖各有所长,学书者亦各有所好。遂有帖学碑学之分,且有南派北派之论。因书法从秦篆汉隶以后,变为真书行草,转移都在汉末魏晋之间。在此时期,真书行书遂分南北二派。南派包括东晋、宋、齐、梁、陈的书家,如钟繇、卫瓘、王羲之、王献之、孙虔以至智永、虞世南等。北派包括赵、燕、魏、齐、周、隋的书家,亦从钟繇、卫瓘开始,有索靖、崔悦以至欧阳询、禇遂良等。 卫瓘,字伯玉,晋时人,擅草书。 索靖,字幼安,晋时人,学张伯英草书。 崔悦,字道儒,后赵人,书学卫瓘、索靖。 南派与北派 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以晋唐人所书为法,是为帖学。北派为中原古法,拘谨朴拙,长于碑榜,多从两汉北魏隶分真书为法,是为碑学。 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明乎此北碑南帖之区别,不难分辨。 尊碑抑帖之论 因书法导源周秦籀篆,至于两汉隶分盛行,碑刻繁多。东汉山川墓庙无不刻石勒铭,最有矩法。至于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习成风,故北朝书家每长于碑榜。今榜书虽不复见,而瓦当碑额,可以类推。晋室南渡以后,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宋代阁帖皆不是碑。且南朝敕禁立碑,碑碣遂少,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唐以前碑皆书丹于石,就丹刻之,又多属寸以上字。故去真迹未远,可以取法。帖皆双钩上石,原刻即等翻刻,况多属行草小字,而又数经枣木传刻,鲁鱼亥豕笔法当不足问。此为尊碑抑帖之主要原因。 清代书法之演变 清代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尚子昂。嘉道之间,争学率更。咸同之际群崇北碑。 清初尊尚帖学,至咸同之际,碑学始兴。邓石如、包世臣力倡碑学,一时称盛。总之,碑帖二者各有可取。学书者应就性之所好,慎加选择。或作临摹之用,或为观赏之资。多临多看,俱有助于书法的进步与提高。 书法的理法意 前人论书,不断发展。晋人尚理,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理即原理,法乃方法,意是意态。据理以生法,循法以出意,三者关系至为密切。理求其通,法求其熟,意求其新。理通则从心所欲,法熟则字合常格,意新则笔有生气。 继承与创新 临摹既久,参以己意,才能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临摹亦不专限一家,可博采众长,熔冶一炉。另辟蹊径,别具风格,遂不致墨守陈法,永为前人所掩。所以书法艺术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也就是既要有民族风格,又要有时代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