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WRITERMAGAZINE 王安忆作品研讨会:《文工团》 张旭东王安忆等 时间:年5月5日 地点:纽约大学中国中心会议室 参加人员: 王安忆,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纽约大学中国中心高级访问学者 张旭东,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中国中心主任,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 廖世奇,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高级讲师、中文项目负责人,中国中心副主任 汪静,纽约大学东亚系助理研究员 崔问津,新罕布什尔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 周聪,纽约大学东亚系中文项目讲师 曹一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访问研究生 谢俊,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博士生 方涛(ToddFoley),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比较文学系助理教授,《文工团》英译者 李章,原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 张旭东:按惯例,我们还是先请安忆谈谈《文工团》的写作。 王安忆:《文工团》是我在年写的。它的写作背景是我九六年身体不好,休息一年以后开始写一些比较安静的小篇幅的东西。《文工团》在我的中篇里算是比较短小的一篇。中国大陆对中篇的界定往往是三到五万字,五万字是个比较标准的规模。我个人比较喜欢写得长一点,我的东西写不短,都写得比较长。 《文工团》写得是比较节制的,不到四万字的体量。其实相对于这个题材来说,我不仅在体量上节制,情感上也是节制的。这篇小说和我的个人经验是很接近的,写了我所经历的文工团的那个时期。文工团我其实在很多小说里都写过,但我对它的认识在不断变化。我年到年在文工团总共待了六年,“文工团”这三个字我估计你们这代人都不太会知道了,它的全称是“文化艺术工作团”,来自于军队,往往是和宣传鼓舞士气有关系的。那个时候为什么在地方上也会出现文工团呢?这和建国以后文艺团体和戏曲团体的改革有关系。 我在文工团的时候,年轻嘛,青春总是有很多不满意的。我第一篇写文工团生活的是个短篇小说,叫《这个鬼团》,当时就会用这样的口气来叙述我这段生活。可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对那段生活不断有了新的认识,然后就会去关心它的历史。常常是这个样子,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对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