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控制住吗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607/6311310.html行走上海,寻找让你心动的“门” 本期推送内文图片由格里董先生拍摄, 本号获得授权刊登,在此特别鸣谢; 图片版权归格里董先生所有, 为阅读体验,未添加水印, 请勿随意转载,侵犯版权必究。 格里董是一个80后白领,业余时间喜欢在城市里行走,探访老房子,收集老物件。 从行走之初,他就被老房子独具匠心的各种门吸引了,忍不住拿起手机记录下来。8年来,与门相关的照片不知不觉积累了近千张。 装饰艺术、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西班牙风格、中国传统元素……各种风格元素被融入门的设计中,看了让人真心觉得:阿拉上海的门,哈赞! 一 格里董本名董雄飞,初次见面,很多人会好奇“格里董”是什么意思。 “格里”来自于洋泾浜英语的“colleague”(同事),原来是洋行里身着西装的男士之间的称呼。后来成了旧时上海话中的一种人称,前接某人的姓氏。 称呼“某格里”,通常比称呼“某先生”更显出关系的亲近。 到上世纪80年代,“格里”这个称呼在上海的滑稽戏、独角戏里又多了几分调侃。 董雄飞喜欢收集滑稽戏的戏单,为了让“董格里”显得更好玩些,他按照英文“Mr.董”的用法,把姓放在后面,成了“格里董”。 格里董 休息时间的一大爱好 是行走上海 他对上海本地文化的热爱,最初源于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当时,他住在东京边上一座仅有几万人口的小城里。 这座小城在他看来平淡无奇,但当地居民却对探究自己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抱有极大的热情。 留学归来后,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家乡上海的情感。 他从自己从小生长的衡山路出发,行走于上海的大街小巷,用当时还是iPhone4S的手机拍下了感兴趣的建筑细节和都市瞬间。 从那时起,他就特别留意老房子的门。花园洋房,洋派公寓,新式里弄,老式石库门…… “这些老房子的门,通常是为配合建筑的整体设计度身定制的,要比现在的门更为考究。”他说。 装饰艺术、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以及其他西方元素与中国传统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上海之门”独特的风格。 有人说:“这些在美学层面上充满戏剧性耐人寻味的设计细节,正是对海派文化中‘摩登’最直观的诠释。” 从年开始,格里董陆陆续续拍下了近千张门的照片。这些门的时间跨度从年代一直到六七十年代。 翻看这些照片,他几乎记得每一张是在哪里拍的,也记得每扇门让他心动的小细节。 建国西路 “迓在弄堂里的一扇门,门上的铁艺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在上海很难见到!推门走进去,楼梯上又有如意等中式元素的装饰艺术风格点缀,相当特别。” ▼ 康定东路 “在道路转角处邂逅了两根混合式柱式的立柱,守卫着这扇对开门。最初奇怪为什么民居会使用对开门,后来才知道民国时期这原是‘麦根旅社’。” ▼ 北京西路 “每次经过这里,都觉得这扇门像一架三脚钢琴。门旁是一扇现代主义风格的舷窗,给人很摩登的感觉。” ▼ 淮海中路 “这扇门藏得很深,要走四级台阶。” ▼ 安庆路 “这扇门很西式,门内则有大量中式雕刻,据说曾是旧上海公共租界华捕督察长、大流氓陆连奎的旧居。它所在的弄堂,我个人认为是安庆路上最值得保护的,可惜已经在前几年被拆掉了。” ▼ 汉口路 “对开的办公室大门,门窗的组合和铁艺吸引了我。” ▼ 淮海中路 “几何形的ArtDeco(装饰艺术)设计,很典型的年代的上海摩登。” 湖南路 “这两处装饰艺术风格的门框,设计相呼应。湖南路上这一处是一栋房子的边门,楼梯很窄,前面有个蛮大的花园,但是常年‘铁将军’把门。有次从里面出来一位女士,我赶紧上前说:‘不好意思,可不可以让我进去?晚点我来关门。’她用狐疑的眼光看看我。我拍完这张照片就赶紧出来了。” ▼ 衡山路 “很漂亮的ArtDeco风格。第一次来的时候我仔仔细细看了好久。” ▼ 北海宁路 “大门上的门牌是民国时期的,只写号码,不写路名。从里面往外看,铁艺留下漂亮的剪影。” ▼ 衡山路 “凯文公寓的大门。阳光照耀下,一对鹿从山上跃起,很有动感。八十多年前,曾有一位俄国皇室公主从这扇对开门中进进出出。” 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造的花园洋房、新式里弄或者老公寓,不少门上会镶有一块玻璃,包裹着造型各异的铁艺,就像一幅优美的装饰画。 “它们有着透光和装饰的功能。有些门透过玻璃,里面的人可以看到外面,而铁艺又起到了一定的安全作用。”格里董说。 他问过许多建筑师朋友,门上的这块细节叫什么,可是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他索性自己给它们起了个名字:“门镜窗”。 东长治路 “这是原‘雷士德工学院’的楼门,所以铁艺的图案设计成了天平、望远镜、圆规等各种专门用具。” ▼ 康平路 “老上海许多西班牙式、地中海式的南欧风格建筑为了营造气氛,有不少房门顶部会特意处理成类似巴洛克风格的弧线造型,另有一些则会在门的表面嵌上铜钉、立体线条等装饰。” “如此做工考究的房门往往会显得很是大气,与之搭配的铁艺便多是略带古典气质的对称涡旋或曲线的设计。” ▼ 建国西路 “看到这个图案的第一反应是《异形1》中最后的机器人,但细看又有些中式的味道,很简洁!” ▼ 陕西南路 “那是一栋豪宅洋房,铁艺的图案乍一看有些中式,摩登当中带有传统的优雅,让人很想了解这栋房子的故事。” ▼ 武定西路 “装饰艺术风格的太阳、闪电和云。旁边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搪瓷门牌。” ▼ 嵩山路 “铁艺的造型有点像猴子脸,又有点像变形金刚。那边有两扇这样的门,我选了这扇挂了几个信箱的。这是一处新式里弄房子,最初只住一户人家,现在已是七十二家房客。” ▼ 延庆路 “窗上的玻璃有可能是后面换的,但是给人的感觉特别好。我晚上夜跑经常路过这扇门,透过灯光,觉得上海是一座很浪漫、很有温度的城市。” ▼ 淮海中路 “窗上的彩色贴纸应该是后面贴的,但是贴的人很有sense,跟铁艺搭配得很和谐。” ▼ 新闸路 “曾是海关图书馆的大门,现在是静安区图书馆。门上的字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其中,“圕”(音tuǎn)字是年由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发明的,用来代替“图书馆”三字。 ▼ 成都南路 “窗上的铁艺构成一个‘荣’字,居民说这里老早是荣家的产业。” ▼ 东平路 “门上挂着一块写着‘银行驾驶组’的牌子,写的还是繁体字。” 还有更多的门镜窗,简约的图形、铁艺的勾勒,让人感受到造型之美。 ▼ 愚园路 ▼ 安亭路 ▼ 皋兰路 ▼ 南京西路 ▼ 茂名南路 ▼ 五原路 ▼ 康平路 ▼ 武康路 ▼ 北京西路 ▼ 北京西路 三 小到门上的一个信箱、一个把手,也常常有令人惊喜的元素。以前的设计师对于细节的把控,让人敬佩。 陕西北路 “‘’用的美术字体很有意思,‘1’就像是一把大刀。‘信箱’两个字是从右往左写的。” ▼ 愚园路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上面写了‘5’号,‘TOPFLOOR’。” ▼ 济南路 “这个信箱是镀烙的,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用马克笔手写的‘弄17号’有一种质朴感。” ▼ 巨鹿路 “两翼ArtDeco风格的装饰造型,把原本平淡无奇的铜制投信口变得洋气了许多。” ▼ 永嘉路 “从造型到使用的字体,我在上海其他地方都没见到过一样的。” ▼ 塘沽路 “投信口的装饰图案很少见。” ▼ 圆明园路 “梅花形的门把手,来自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旧址。” ▼ 建国西路 “门把手被摸出了包浆,铰绳状的设计很符合西班牙式建筑的风格。” ▼ 淮海中路 “我的日本发型师在这条弄堂里租了一个很奇怪的房子。有次我去他那里,发现了这个门把手,上面有百合花纹饰,下面有点像欧洲的纹章。” ▼ 东横浜路 “据说里面住了一位一百多岁的老太太,是宋美龄的好朋友。现在已经搬迁了。” ▼ 新华路 “把手上有着贝壳型卷叶草的蜗旋,因为长期不用已经生锈了。” ▼ 建国西路 “很特别的一栋房子,边门是文艺复兴风格,而后门是中式的。这是后门的中式传统门环。它是全铜的,门环上写着‘吉祥如意’,被摸得发亮,形成了包浆。狮子头顶有个八卦,嘴里咬着把剑,风水上有辟邪的含义。” ▼ 新闸路 “八角形的门把手,摩登中有点中式的感觉。” 四 这些造型各异的门当中,对于格里董来说,个人情感最深的是一扇曾经在董家渡的门。 “它在王家码头路上,位于很本地的老城厢,但是这扇门很洋气、摩登。”他说,“我很喜欢它,每次经过都会留意看看。” “这扇门里面是居委会,所以外面装了铁门。我一直想着等铁门拆掉后再拍一张照片。” 王家码头路 然而失去,有时是在不经意间的。“年的6月到7月,黄梅天一直下雨,工作又忙,我有一个月没有去董家渡。”格里董回忆说。“初夏的时候,我跑去那里,走到王家码头路突然觉得有点不大对。后来才反应过来,这里已经被塑料幕布围起来,拆掉了。”“有几分钟脑子一片空白。我知道它迟早要拆的,但没想到那么突然。有点像你要去找一个老朋友,但是再也见不到他了。”“当时董家渡那一片我可以闭着眼睛走,从王家码头路走到竹行码头街,再往外面走是花衣街。但是现在只能留在脑海中、留在照片中了。 从那以后,他开始留意拆迁中的“破门”。 “房子拆迁了,人搬走了,但生活的痕迹留了下来,小到杯子,碗筷,奖状,小虎队、F4的海报,大到家具……作为普通人,我比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