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8/2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弃土场变高产田旧矿区里稻花香湖南日报11月21日讯(全媒体记者徐德荣通讯员夏建军)一垄垄油菜苗沐着冬日阳光随风招展,绿意盎然。今天,衡山县永和乡老林村大坝旁的农田里,几名村民穿梭田垄,看油菜长势并疏苗。这片农田曾经是堆放工程废土的弃土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稻-稻-油”高产田。年,湘江大源渡二级航道二期工程开工,老林村沿河的一片荒地被用作弃土场,持续了三四年。年,衡山县投入余万元将此弃土场开垦为耕地,并建成余亩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在全省60余个种粮大县中,衡山县的耕地面积排名靠后,是面积较小的县之一,耕地保护尤为重要。面对地处丘陵、可开垦后备土地资源极少的窘境,衡山县在抓好“两非”(“非粮化”“非农化”)治理、耕地恢复的同时,“见缝插针”开垦新耕地。衡山县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做好耕地结合文章,变废为宝。尽可能将条件适宜的矿区改造为耕地,完善水利设施、优化土壤结构。如马迹纳长石矿区杉山页岩砖厂,改造出13亩耕地,已全部种植油菜。近两年,全县20余处废弃矿山修复项目里新增耕地30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衡山县还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自主开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农民将房前屋后的空地、老旧坑塘和废弃宅基地等闲散土地改造为耕地。今年,衡山县共规划自主开垦耕地面积余亩,目前已落实余亩。据衡山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变废为宝”“见缝插针”等方式,近两年全县新增耕地近亩。衡山县高效整治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护好老百姓的“饭碗田”。截至11月13日,该县全年“两非”整治任务销号率达%,全省排名第一。
|
------分隔线----------------------------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