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酒万果红杯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启事 乡愁地理版 省文研会版 (点击上面蓝字可见详情) 枣酒万果红杯“乡愁里的河北”散文大赛 参赛作品展示 衡水篇 买房 文/刘善民 旧城,即饶阳县老城区。在我村的西南方。人们常说,过了河,走“小八里”就到县城。其实,直线距离没那么远。出村过河有一条庄稼道,直通东关村的小木桥。过桥后穿过村街,就到了县城的东城门。县城不大,但在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的眼里,却神秘而繁华。心向往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学、当兵、结婚生子,复员后在县城谋了个小差事。紧锣密鼓地完成了人生的几个重要环节。年秋,经亲戚介绍,在旧区买下一处住宅。签房契时,我说:“房的坐落位置写哪儿?”中介人说:“衙前街”。 衙前街?心想,还真住在衙门口了。一个“庄稼蛋子”,能在这衙门口睡觉打呼噜?于是,手一哆嗦,笔划间硬撇出半分斯文来…… 此时的旧县城,除县委党校、司法局、饶阳中学、医院的一个门诊部,其它单位早已搬到新区。办公用房卖给了私人;临街国营和集体的门市部,比如国营饭店、百货商场、县供销社、城关商店、五金门市部、副食品商店、食品厂展销部、生产门市部、照相馆、新华书店等,也已出售给了老百姓;原来家属院的公产房,经过房改,都合给了个人,多数也已变卖易主,有条件的都搬到了新城区。 所购的房屋,系某单位原办公用房。到我手,已倒了三拨。第一手,是单位内购,元(可能是,记不清了);第二手,买主是个小商人,价格不详;我是三传手,元,图便宜。当时新区的房价,三间房要三四万。当然是新房,买不起。 买卖手续很简单,双方写个协议,按上红手印(中介人也签字按手印),卖方把第一手买房人给单位交款的收据转给我保存,即为成交。 房为五六十年代的建筑。蓝砖,平顶,水泥地,屋顶是用高粱秸杆作支架、花纸糊就的那种。本是相连的五间北屋,原主人拉起墙头,隔成两个独院,我住三间,西邻住两间;东邻也是独立的三间北屋;对面是八间相连的红砖南屋,年代比我们的房子稍晚,是原武警中队的营房。被隔成三户,独门独院。如此布局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四合院。只是南北户中间,留出一条小胡同,除我们六户公用以外,东头直通原来看守所的小门。小门之上就是岗楼。曾有人劝我“别买,太压抑。”我不这么看,当兵时就站岗楼,此番景遇,令人想起军旅生涯,有种没离开军营的感觉,成就了我的怀旧情愫。(看守所已被私人买下,开办印刷厂,名“新合印刷厂”)。 三间屋虽然破旧,毕竟是我们的安身之所。我和妻子开始动手清扫、刷白、裱糊墙壁。没条件富丽堂皇,并不妨碍我们将自己的陋室打扫得干净一些。如果人生是一本书,这一章,我们折了角,常常复读。 院不大。东西13米,南北7米多一点。西南门,小门洞只能放一辆自行车;小伙房设在东南角,红砖,门冲北;门洞和伙房之间,用石棉瓦搭有一个简易棚,棚下挨伙房的墙角有一锅台,铁锅柴灶;院内均红砖铺地。足见原房主是个过日子的人。 搬过来后,感觉最不方便的事情,一是没有厕所。方便时要到街西的公厕。二是吃水困难。院里有自来水管,但没水。要到街上去担。 取水的地方,在街一侧的低洼处。居民们在原地挖一个土坑,找到主水管,截断,按上阀门。用水时,人佝偻着身子在坑里接水。水流像筷子一样细。而且不是常有水,每天早晨放两三个钟头。清晨,要早早起床排队接水。我不得不把老家一个水瓮拉来,专门用来蓄水。 旧区居民非常杂。有县直部门及企业的干部职工、有商人、自由职业者、老干部、东北街原住居民等。人们用水如油。 一个傍晚,朋友站在胡同口喊我,约我到他家喝酒。他是东北街人,转业回来在县政府当秘书,我在县委办,工作素有来往,且都住在这条街。 到他家,四个人,两个菜。一条清炖鱼,满满一汤盆。一盘油炸花生米。老白汾是朋友从山西带回来的,度数不低。 一瓶酒没喝完,主要讨论街上吃水的问题。当时旧区吃水主要依靠西关街口那眼井,所有权是县自来水公司。由于用水范围越来越大,管道老化,所以,不能再指望了,最好的办法是新打一眼井。最后决定,以所在村委会的名义给县委写一封信,由我代交。 当时的县委书记接过信说:“老干部也反映过这件事”,立刻批复“请抓紧解决”。我把信给了国钦,他是县长秘书。张县长是个利索脾气,马上批给城建局,并要求“限期办理”。城建局同志们考察、选址,加班加点,一阵紧张忙碌。很快就打了一眼井,并及时配套,总算有水了。 旧区的邻居们非常好。街上人们也很仁义,看人亲,老人们看直正理儿。举个例子说,两人在街上撞了自行车,旁边的老人会主动过来评理,不欺负外乡人,这是老街的传统。所以,与旧区感情很深,搬走多年,与很多人还有来往。 西邻住着两位老人,七十多岁,男的已经猫腰。女主人姓田,街上人喊她二姑。解放前,田韩两家是饶阳的名门望族(韩,即韩子木家,饶阳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几乎整个县城都是他们两家的。二姑保持着大家闺秀的风格,干干净净,头发一丝不乱。右手拄花拐杖,左手总含着一块花手卷。冬天,便把花手卷吞在袖口里。有文化,很慈祥。平时说话都按照老规矩,不直呼人名,称我为刘家,称对门为肖家。 我喜欢听她站在胡同口讲几句老话,生动有趣,遥远深沉,长知识。但她总是讲着讲着,发现自己话多了,笑一笑,收住嘴,扭头回家。她曾悄悄告诉我:“少说话,我吃过话多的亏。”言语间,感觉到亲近和信任。我想,根据她的出身、年纪,在多年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或许经历了一些事情,使其言行趋向淡定和自律,老太太不简单。 相逢是缘份。人与人之间住到一起,或者同事,都应加倍珍惜。无论年龄,无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况且,敬老本身也是一种美德。我们每年春节都到老人门上,拜个年,坐一会儿,说几句话。她有个女儿嫁到乡下,也经常回来看望老人。 二姑院里有一棵枣树,枣熟的季节,满树红,看着就馋的慌。偏偏有一枝出墙,伸到我家院子里,我们教育儿子从未摘过一粒。老人却总是挑最好的枣子送给我们。老人手巧,每年自己动手,做一点圆宵,每次做成,都是高高兴兴地用小簸箕给我们一点,令人难忘。 还有两个孤寡老人,李增明、刘青芝,和我父母亲同岁,属马。李增明老家是肃宁县。老李从县直单位病休,青芝姨从县棉织厂退休。在后院住。相处中也建立了很深的感情。 二人非常干净,尤其是青芝姨,我怀疑她有洁癖。但与我家接触中,还真没嫌过脏。有时我们上班忙,孩子没人管。他就替我们到东城门小学接孩子,中午儿子就在她家吃饭,下午又送到学校,还给两块钱买冰棍。 由于没有儿女(据说,年轻时领养过一个孩子,不到一个月就送了回去,嫌脏。)工资又低,两人的日子过得很清苦。家里有什么力气活,我常帮他们干一点。每年元旦前,总给我打电话要挂历。已经成了习惯,即使后来我搬了家,依然如此。有一年没打电话,我问妻子:“青芝姨今年没要挂历,是不是病了?”一打电话,还真猜对了。都感冒发烧…… 一年冬天,青芝姨半夜打来电话,急急忙忙地说,老李的心脏病犯了。我立即起床,和党校校长一起,把他抬上救护车,医院。感触颇深,孤寡老人真是难啊! 青芝姨癌症晚期,我们去看她,吊着液瓶子维持着,连说话的声音都快没有了,还用嘴努一努茶几的方向,意思是让老李快扔掉上面的空药瓶子,太脏。真是干净了一辈子! 青芝姨去世后,在肃宁县老李的侄子家料理的后事,没有通知我们。听说后,我们赶到肃宁,这是最后一面。 在旧区住还有一个特点,城里和农村搅和在一起,分不开。晚上能听到驴叫,是乡音,亲切。道南有个老头,一个人住着很大的院子。白天放羊,晚上有外地人投宿。那些用旧货换盘子、换碗的买卖人和他很熟,给几块钱就住一晚上。离我家很近,所以,耳濡目染,我儿子一说话就会喊:“换盘盘换碗”。 我们在旧区住了9年,直到县委盖了家属楼,才成为新区的居民。 作者简介 刘善民,河北饶阳县人。中共党员,早年从军,后到地方工作。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喜诗文,作品散见于网络和各级报刊,部分获奖。代表作散文《滹沱河系列百篇》、散文诗《乡村花絮》之《晨曲》、《夜话》、《梦景》等。 创作主旨:说百姓话,歌真善美,讲普通人的故事。作人间草木,尚大地花开。 协办单位简介 河北万果红酒业有限公司座落于“千年古县”行唐县。千百年来,当地人以山泉水及大红枣为原料,酿造成特色烧酒“枣木杠”闻名遐迩,此技艺已列入“石家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万果红酒业在传承酿造古法基础上,通过工艺创新把甲醇降至国家标准限量以下,氰化物、重金属含量为零,此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万果红系列枣酒是“枣木杠”原浆酒,不勾兑任何香精,饮后具有头不疼、口不干、不体燥、不伤胃、醒酒快等特点。 关联阅读 枣酒万果红杯 “乡愁里的河北”主题散文大赛作品展示 (点击下面蓝字,可见具体作品内容) 石家庄篇01正定古碑略记02封龙纪实03榆树04醉美枣木杠05万果红,乡愁的味道06酒香飘千年07藁城三记08梨乡两篇09打房子10想起炊烟起11马踏苏家庄与三苏故里12正定中山路13枣香飘处是故乡14古槐青春15翠岭野趣黄金寨16花竹流水塞北江南17羲皇圣里人祖庙18记忆中的庙会19平山风物20五马山还是五龙山21印象赵州22大爱大沙河23走进凤凰城24卖了被子,去看坠子25正定与丝绸之路26那夜,我睡在龙母的梦里27品尝故乡的春天27赵州桥,你老得真年轻28盘石沟29天桂山上说道观30秦皇古道怀古31市庄两三记32游滹沱河33情深不愿醒34十年寻思觅味道35最后一块胶泥36木刀沟河畔坷垃仗37万果红枣酒38横山湖散记39清丽海棠俏丁香40故乡风物白描41记忆中的九九庙42苍德的由来43又见滹沱河44但爱黄金寨45记忆三章46我的乡土情怀47酒说中山48串门儿49肥纍国50母亲的两件嫁妆51那些有灶火的年52家乡的茶面粥53浅冬,忆儿时的冬天54槐花树槐花情55麦收的事儿56传说中的茅草地57银波荡漾唱新歌58耿村故事 雄安篇01大美白洋淀02白洋淀桥变随想03走进大王看新区03华北明珠“白洋淀”04白洋淀赏荷有感05淀边风情06秋到水乡满眼金 邯郸篇01千年天桥02滏水流虹03又见炊烟04从峰峰煤到峰峰美05白鹤亮翅06随我游大名07石鼓山春行08毛冢高峰9邯郸这轮明亮的乡愁0你从唐朝月光下走来11广府城记12文武之乡,乃成乃安13流淌在心底的河14绵延千年的老街根脉15西石门的花16龙潭风雨17飘落在西河沟的记忆18墙里开花墙外香19野菊20妈妈的豆面汤21悠悠邯郸道22饺子宴23仰望故乡24响堂石窟25范成大走过燕赵地26扁担颤颤的岁月27老宅的那棵桃树28敕勒歌29字灯30牲口棚31京娘湖情歌32渐行渐远的赶会33毛张馆子34老家大铁桥35清风古寨安子岭36记忆里的“谢泥娃”37芝麻开花38大美王金庄 邢台篇01方等看大鼓02游沙河市王硇村03太行明珠04太行奇峡:一本流水账05红色东野庄06故乡味道07威县,从平原冲出的黑马08且享美食舞青衣畅游碧潭赏古塔09情系天河山10回乡偶记11岐山湖畅想12卢油坊码头秋荷妍13美哉小石河14棉花之美15前南峪感怀16沙河的冶铁文明17难忘农家四件宝18邢台乡愁两章19喝上长江水20白云山游记21和合二仙22我的家乡23又到槐花飘香时24悠悠南和“瓦砾岗”25酸菜26黑豆27温和王硇村28乱弹29围着火炉吃西瓜30王硇:美丽的太行川寨31暮春时节槐花香32炊烟白,炊烟青33人生处处是风景34正月十六烤杂病35年味儿36午后 辛集篇01美丽乡村朵朵花开02老家的香椿树03对滏阳河的眷恋04惬意的生活 衡水篇01味道02走近衡水园03至少还有一颗大柳树04大道低回衡水湖05熊猫走了06那年,那月,那人07冀中明珠:衡水老白干08衡水湖,正版乡愁律动的春潮09神奇村庄要庄10开在心头的红荆花11晒麦场上的小人影 沧州篇01走进青县红木小镇02你听,乡歌嘹亮03天涯风雪林教头04飞翔的“铁驴”05沧海之畔是家乡06刁公楼,崴蕤千年的村庄07望乡08北方习俗两篇09槐花烀饼10富硒玫瑰香11母亲河三换新装12香涛故里香涛园13家乡的枣树林14大运河畔司马庄15红枣故乡16至美善人桥17聚馆散章18我的第三故乡19千童随感20蒿坡消失的古迹21马致远和铁佛寺22舌尖上的变化23传统小吃味道醇24秋深又见石榴红25我们村的砖厂26小城南皮大人文27我眼中的常庄子28家乡的麻子菜29家乡的农田30我爱家乡的小河31又见秫秸花32泥房 保定篇01难忘家园02故乡夏日03村边的那条小河04何事吟馀忽惆怅05关汉卿墓追思06家乡的拒马源07大美涿州:锦灰堆08书院莲池09乡愁爬上老槐树10细雨润故园11肥猪肉12古槐13家乡的古长城14枣林秋景醉游人15这道文化景观好亮眼16姑爷宴17除夕瞭年画儿18故乡抒怀19天生桥观瀑20坐石席21糊窗棂22门前的碾子23欲闻轿鼓动地声24白石山日落25我家门前那条古河道26易水怀古27涞源意象28驴火的滋味29北国风光30看,麦子熟了 廊坊篇01槐花香里忆流年02西王祥03村路的咏叹04记忆三章05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情06小城的肺07小河悠悠寄乡愁08廊坊风物四章09春满牤牛河10香河荷花11记忆,有点甜12童年中秋满月华13那条泥泞的小路14送话15我家的枣树 张家口篇01舌尖上的宣化02问候家乡03寻访雪绒花的故乡04青山魂05蔚州写生06悠悠皮草情07一路联吟诗意浓08故乡山药粉的味道09梦里水乡康巴诺尔10长梁山上看花急11东方人类的故乡12顺风顺水上苏庄13葫芦河从故乡流过14魂牵梦绕大境门15草原天路随笔16古地杏花红17草原丝绸路上的村庄18欲比西子19老街20乡愁21金河寺的传说22永远安宁的村寨23北国楼兰”开阳堡24秋天,来看金界壕25大美崇礼26永远的冰山梁27风过野狐岭28消失的古寺古村29小五台山拾零30家乡的蘑菇圈31美哉壮哉张家口32一个有故事的小村庄33我爱柳川河,我爱万柳园 唐山篇01漫步在家乡的板栗林02滦河散记03回望河滩04孟家泉,听我歌唱05品读玉泉山06爱你,我的玉皇庙07走近乐亭“三枝花”08在叠翠的秋光里09最美家乡榆木岭10卧龙往事11乡村的脚步12凤凰城三记13散说老酒“徐九经”14浭酒15寻梦白羊关16唐山大地震往事17醋熘饹馇18那年,那戏19庄稼地名字20老街旧事21豆酱飘香22迁安小吃三宗宝23我的小村,我的母亲24那座城,那些人,那些事25旧巷·老屋26那棵枣树,那片枣林27走进汉儿庄28你从沧海桑田中走来29寡奶和她的三间土坯房 秦皇岛篇01秦皇岛,美的抒情02秦皇岛上访秦皇03三月里的城郭04点将台,你为何还矗立在这里05青龙水豆腐06“石来运转”大冰塘07关城幻古08北戴河散记09那些藏在碣石山里的情愫10慢骚的渔村海岸11山呼海啸第一关12小岛风情13夜居山海关14北戴河看海15烟雨北戴河16山青水秀黄宝峪17吃全羊18四季莲花湖19开滦路的记忆20不是故乡似故乡21一砖一石总关情22青龙河与玄鸟生商传说 承德篇01在老家采蘑菇02塞罕坝日出03山里的珍珠04雾灵山上望长城05追梦塞罕坝06瀑河岸边的紫塞明珠07双塔山·滦河水08石门豆腐09家乡的古戏楼10圣洁敖包山11兴隆三章12飞龙戏雪金山岭13塞罕坝14渐行渐远的村庄15神奇双塔山16家乡有个地名“白公雨”17塞外“非洲大草原”18隆冬水墨19金山岭长城20兴隆,我魂牵梦绕的家园21康熙御题的“云谷灵泉”22家乡的大枣23告别炊烟时代24四进青松岭25心中的“诗魂”26我的名片是故乡27一树欢笑28父亲的稻田29安营寨秋韵30我生在一个小山村31家乡的饽饽32故乡的板栗33秋陌情深思满天34大豆腐 (参赛作品展示持续增加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