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dashoubi.org.cn/e/wap/show.php?classid=3&id=268435 谈起杜甫的《望岳》,想必大多数人都会想到那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事实上,杜甫一生曾写下了三首《望岳》,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以及南岳衡山,并且这三首《望岳》诗分别写于杜甫青年时期(25岁),中年时期(47岁)以及暮年时期(58岁)。 “衡、华、岱皆有《望岳》诗,岱以小天下立意,华以问真源立意,衡以修祀典立意,指趣各别。” 这是明人黄生对杜甫三首《望岳诗》内容上的概括,不同的内容必定有不同的感情抒发,青年时,昂扬奋发;中年时,苦闷彷徨,而暮年时,则是安于天命。 接下来,便让我们由三首《望岳》走近杜甫。 雄伟泰山少年壮志 东岳泰山,以拔地通天的雄姿立于中华大地之上,它是五岳之首,更是中华名山之首,帝王在这里封禅,文人在这里吟咏,更有无数的平民百姓在这里祭拜。 而在多年前,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了它的面前,看着巍峨高大而又神奇秀丽的泰山,诗人写下了流出后世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为世人所赞叹,为后人所吟咏。 一句“岱宗夫如何”将自己初见泰山时那无以言表的感情生动的展现了出来,而紧接着一句“齐鲁青未了”更是勾勒出了泰山之高,难怪被后人称赞道:“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而说完泰山之高,便是泰山之秀,一句“造化钟神秀”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而等待近望泰山之时,泰山的巍峨高大又出现在自己的面前,“阴阳割昏晓”,泰山之高,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分隔。 读到此处,一座遮天蔽日的泰山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接着,“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细望泰山,看着山中云气层出不穷,诗人的内心为之荡漾,而翩翩归鸟更是烘托了泰山的秀美。 最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更是将泰山磅礴的气象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前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气概,后有杜甫“一览众山小”之气象。 此诗,无愧是千古名诗。 杜甫此诗,读之使人壮怀激烈,在这首诗中,有着诗人俯视一切的气概,有着诗人兼济天下的抱负,更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以及对未来的一种自信。 而此诗,作于诗人25岁。 杜甫,出身于官僚世家,家庭环境优越,因而自幼便饱读诗书,更是立下雄心壮志。 他曾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表示“立誓继承远祖之遗烈”;在《房兵曹胡马》中表示要做一匹“万里可横行”的骏马;也曾在《画鹰》一诗中表示要做一只“击凡鸟”的雄鹰...... 然而,年,杜甫科举落榜。于是,杜甫便沿着齐赵一带漫游散心。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 终于有一天,他来到了泰山的面前,看着挺拔的泰山,就如同自己的人生壮志,而那登顶之时就仿佛自己壮志已酬之时。 可见,青年时期的杜甫虽然刚刚遭遇了挫折,但是却锐意十足,充满了斗志,更充满了自信。 险峻华山中年忧虑 西岳华山,被称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在群山中以险峻著称,而在人世间,最险峻的莫过于帝王心。 公元年,杜甫从沦陷的长安冒死西逃投奔唐肃宗,被授予了左拾遗一职,但是,好景不长,因为杜甫上疏唐肃宗不应该罢除房琯宰相一职而遭到唐肃宗的不满。 “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推问” 年,房琯、严武先后遭到了贬谪,接着杜甫被外放到华州,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同年六月,杜甫离京上任,在途中,杜甫写下了第二首《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西岳华山高耸入云,好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山在它的周围就像它的儿女一样。本诗一开始,诗人便运用形象的比喻刻画出了华山之高。而后两句,诗人又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其实,对于诗人来说,华山之高,实际上就是朝堂之高,就是帝王之高,而“安得”两字则是诉说了诗人无穷的心酸。诗人冒着死亡的危险前去投靠帝王,本以为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却不料得到的是皇帝的贬斥。自己明明一代忠臣,却始终的不到重用,青年时那“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到了中年,或许早已飘散。 接着,“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这两句写的是诗人仰望华山,想要攀登,却并未攀登,“无归路”、“有一门”,通过这两句,人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华山的险峻。 人到中年的杜甫早已是多病在身,看着高耸险峻的华山,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这是不是也意味着自己的理想也要难以实现了呢?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等到天气转凉后,一定登上山顶,去找白帝问问“真源”。 白帝,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大天帝之一,真源,天理。在这里,其实是一种隐喻的表达,白帝指的就是当朝皇帝唐肃宗。那么,杜甫想要问肃宗什么呢?或许问他为何不识人才,为何听信谗言等等。但我想,杜甫想问的自己内心都是很明白的,只不过求得一个内心的安慰罢了。 彼时的杜甫,是失意的,是彷徨的,理想难以实现,人生步入中年,险峻的华山不但代表了凶险的帝王心,更代表了自己艰险的前半生。 秀丽衡山晚年哀叹 南岳衡山,以秀称天下,同时,早在上古时期衡山便是君王唐尧、虞舜巡疆狩猎祭祀社稷之地,而诗人看到衡山时已经步入晚暮之年。彼时的杜甫一直过着漂泊不定,凄苦悲惨的生活。 年,杜甫乘船进入了衡山县境,写下了第三首《望岳》。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节选) 这首《望岳》诗很长,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大致意思是,南岳衡山与天上的朱鸟遥相匹配,祭祀南岳的祀典是由来已久。行舟至此,诗人领略了山川的灵秀。接着,诗人指出,治理国家靠的不是祀典的隆重、祭品的多样,而是德治,是仁政。可是,像虞舜一样的有德之君却早已没有了。 从第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以德治世的政治理想,以及对当今君王的失望。 而第二部分诗人先是讲述了自己因贬官而流浪到潇湘一带,舟行湘江,眼观风景,后又讲述了有关衡山的一些传说。 总的来说,这一部分,重点描写的是衡山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 而最后一部分,诗人又讲到了祭祀。 诗人先是讲述了自己由于时间原因不能登临衡山,等到他日一定会沐浴祭祀。接着一句“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流露出杜甫的忠君思想。 总的来讲,杜甫的这首《望岳》要比前两首立意更深,感情更真,此时写于杜甫58岁,在这首诗中,有杜甫艰险一生的总结,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更有对天下,对百姓,对君王的一种“忠心”。 我们都清楚,杜甫一生是悲惨的,是凄苦的,但是,杜甫却始终没有放弃“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或许此时的他已看淡人生,看淡生死,但是却“一饭未尝忘君”。 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 三座名山,见证了杜甫的一生,三首《望岳》,见证了杜甫一生的心路历程。 泰山,华山,衡山,这三座山就是杜甫人生的三座里程碑,泰山《望岳》,代表了杜甫年轻时期的自信;华山《望岳》,代表了杜甫中年时期的迷惘;而衡山《望岳》则是代表了晚年杜甫的忧叹。 三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不同的山川景色,也带我们认识了不同时期的杜甫,从齐赵到秦陇再到湖湘,从少年到中年再到晚年。地点变了,时间变了,但是,在这三首《望岳》中却有一样没变,那就是杜甫那颗忠君爱民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