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处中国东南内陆腹地、长江中游,东、南、西三面腾起的山地,势如一片卷边的绿叶,将无数山川河流、溪涧涌泉拥在怀中;湘、资、沅、澧四水百折千回,似叶之茎脉,蜿蜒北去,汇聚于烟波浩淼的洞庭湖,连通长江,走向海洋。在这样一个三面环护的地理空间里,五岭挡住了南来湿润的空气,区内四季交替,棱角分明,自然风光旖旎多姿,有“自古潇湘清绝地”的美誉。 南岳衡山位于衡阳市南岳区,是一处有着深厚宗教祭祀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有海拔米以上的山峰37个,其中超过千米的20座,最高点祝融峰海拔.2米,诸峰凌耸于海拔百米左右的湘中盆地之上,山高壁陡,岭谷交错,呈现出峰林状的山中景观。山间古木参天,植被繁茂,奇禽异兽品类众多,自然风光旖旎多姿,在中国名山大岳中享有“五岳独秀”的美誉。“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自古为南岳风光“四绝”;“春日之烟云,盛夏之茏松,金秋之日出,冬雪之冰琼”,风光各异,被赞为“四奇”。 衡山古时又称“岣嵝山”,是五岭山脉越城岭的余支和湘、资二水的分水岭。古籍记载“衡山轩翔,耸拔九千余丈,尊卑差次七十二峰。最大者五:芙蓉、紫盖、石廪、天柱、祝融。祝融为最高。”、“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衡山居星度二十八宿的轸星之翼,能“铨德钩物”、“度应玑衡〞,如衡器一样可称量天地的轻重,因而得名。 衡山在古时属长沙郡(国),借名伸义,又有中华“寿岳〞之称,是古代天子山岳之祭的对象。虞舜“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此后,除汉武帝因衡山道远而迁祀安徽潜山外,古代帝君祭祀南岳(衡山)成为制度,历代相沿。 南岳衡山自古以来就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荟集之地。相传炎帝神农氏开发潇湘,火神祝融游息衡山,以火施化。黄帝巡狩南岳,元妃嫘祖随行,死于途中,归葬此山。虞舜南巡,诏会诸侯,独衡为宗。大禹以白马祭天,得金简玉书治平洪水。山水之中包含着无数优美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充满着神异的色彩和谐趣。历代百官祭祀,处士栖身,学者盘桓,谪官流寓,访客不绝,留下诗词歌赋万余篇(首),为千古传唱。 五代时杜光庭的《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的《云笈七签》将衡山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三“衡山朱陵洞天”,是大地名山间修真养性之士所居胜地,历代修建的道教宫观非常多,在道教史上最有影响的是黄庭观。 黄庭观位于衡山集贤峰麓,为道教上清派祖庭,是“魏元君修道处。”魏元君即魏华存,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他幼而好道,得授《黄庭内景经》等,开创了中国女子修道的先例。东晋大兴年间(—)来南岳修炼。咸和九年()羽化“成仙”,世寿83岁。受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又称“南真〞、“魏夫人”。黄庭观始建于唐武德元年(),初为草庐,奉祀魏夫人。五代楚长兴初年重修,称“魏阁”。北宋景祐年间(—),御赐“紫虚元君之阁”。政和五年()改赐“黄庭观”。明末圮废。清乾隆、道光年间两次重建。现存建筑由山门、憩凉亭、过殿(慈航殿)、正殿(魏元君殿)和两侧祖堂、客堂等组成,依山顺势,殿宇相叠。山门为四柱三楼砖石牌坊。券门额刻“黄庭圣境”(背面额刻“道炁长存”),两面堆塑“双凤朝阳”和“魏夫人布道”等图案。憩凉亭门额镌“山不在高”四字,门联刻“欲往西池谒王母;且来南岳拜夫人”。现为坤道院。观右断崖上有巨石,上圆阔,下尖浮,名飞仙石,又称飞升石、礼斗坛、魏夫人坛,传为魏夫人飞升处。 六朝梁天监年间(—),佛教传入衡山。随后慧思大师(—)于六朝陈光大二年()来到衡山,创建修行道场大、小般若禅林(今福严寺和藏经殿),讲经弘法,阐扬“一心三观”和“诸法实相”学说,提倡“定慧双修〞的修持方法。其弟子智顗(-)直接承传并发扬光大,后创立天台宗,慧思因此被尊为天台宗二祖,是南岳佛教的开山祖师。天台宗的创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开始,其学说远传日本等国,流布甚广。今福严寺附近尚存相传为慧思修行成道的纪念地“三生藏”。 衡山在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是禅宗的南禅。南禅六祖惠能禅师(—)于广东曹溪传法,衍出最重要两支禅宗法系,均与南岳有关。其一为南岳系,代表人物为南禅七祖怀让禅师(—)。怀让为唐代金州(今陕西安康市)人,往参六祖惠能获悟,亲侍惠能15年。于唐先天二年()始来衡山,居般若寺(今福严寺)弘扬禅宗心法,四方僧徒前往归敬,怀让禅师随机教化,令弟子得悟心性。在南岳磨镜台曾以“磨砖成镜”为喻,启发马祖道一禅师(—)向内参究心地法门。马祖道一再先后传承,开成沩仰、临教的兴盛。 其二为青原系,代表人物为行思禅师。行思(—)俗姓刘,唐代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为惠能门下首座,后弘法于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传法于南岳石头希迁禅师(—)。希迁撰著了禅宗重要典籍《参同契》,对禅宗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他还辗转传法于药山、云岩、洞山、曹山而成曹洞宗,另传文偃、文益而分别形成云门及法眼二宗。以上五宗(南岳怀让系的沩仰、临济二宗与青原行思门下希迁所传行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标志着佛教中国化过程的完成,并成为后世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佛教史上称之为“一花五叶”、“五叶流芳”,南岳也被视为南禅的“祖源”、“济洞洞源”和南方佛教文化中心,并成为东亚及南亚著名的佛教圣地,法脉流芳天下,声名远播寰宇。 唐宋以降,衡山又成为儒家理学渊薮。衡山书院罗列,讲堂高踞。据统计,衡山的书院讲舍先后有27处,人称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 儒、释、道共存一山,同融一堂,其学说思想相互渗透影响,是湖南名山文化的特色。除从上述可见一斑外,还体现在南岳大庙中。南岳大庙为南岳圣帝庙的俗称,位于南岳衡山古镇,是一座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家宫观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即中路殿堂供奉“南岳圣帝”,两翼东有道教八宫(玉虚宫、万寿宫、清和宫、仁寿宫、三元宫、寿宁宫、纯阳宫、铨德观),西列佛教八寺(化城寺、崇宁寺、云峰寺、老南台寺、双峰寺、忠靖王殿、天堂寺、金龙寺),以示南岳道佛平等。 南岳进香,即朝拜南岳圣帝,又名“朝圣”,为流行于湖南及周边各省的民间信仰习俗。南岳庙秦汉以前即已有之,为历代帝王代表国家祭祀山川社稷的主庙之一,这也是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庙堂文化理念最为重视的祭祀。现庙奠基于隋,唐代贞观初年敕令在南岳建霍王殿,故庙称“南岳霍王殿”。开元十五年()敕五岳各建真君庙,又改称“南岳真君庙”。天宝年间称“司天霍王庙”。历代曾6次毁于大火,16次重修和扩建。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重建,后又陆续修茸。南岳庙在中国五岳名山中与泰安岱庙、登封中岳庙并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每值香市之期,大批朝香者涌入南岳大庙和位于南岳祝融峰的祝融殿,祭拜烧香,最多时日达十余万人,成为南岳衡山--年中游人最为密集、香火最旺的日子。各地民间艺人、江湖术土、小贩游医等在此前后也纷纷进人南岳,坐贾行商,贸易颇盛。香市前后历时三个月,经千年不衰,极具湖湘民俗文化特色,在江南地区影响甚大。与北方的泰安东岳岱庙、登封中岳庙并列为中国民间传统俗信三大进香祭拜。 《中国地域文化系列》之湖南,谨作学习摘记,侵删。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