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8/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衡山人物——赵葵

其人

赵葵(-),字南仲,号信庵,又号庸斋,湖南衡山人,南宋抗金儒将、宗室、诗人与画家。京湖制置使赵方季子、赵范之弟。经历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五朝,一生以儒臣治军,为南宋偏安作出卓越贡献。历任中大夫、左骁骑将军、华文殿直学士、淮东安抚制置使、湖南安抚使、资政殿学士、福建安抚使、枢密使兼参知政事、丞相兼枢密使等。咸淳二年()逝世,追赠太傅,谥忠靖,配享南岳庙。

赵葵的出生地是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从小受到文化灵韵的渗透。

衡山自古以来很神秘与神奇,是佛教南禅七组道场,曾有过“花开五叶”的辉煌时期,是出祖师爷的名山,同时又是道教洞天福地之一的所在地,宗教文化十分发达,加上“湖湘学派”在这里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因此,自古以来这里不单高僧大德、文化名人辈出,而且引致许多名流学者接踵而至,为后人留下了一座宏达的文化宝库,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继往圣而兴绝学优秀传统,被称为“文明奥区”,从而使衡山的山山水水酝酿出屡屡不断的人文之灵气以及源远流长的文运之脉,具备了令人敬仰而神往的价值。这也许是赵葵的曾祖绰号“铁面御史”的北宋名臣赵抃(bian,第四声)致仕后移家衡山城前(今衡山县岭坡乡)原因吧。因为衡山深厚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可以更加丰富赵氏家族传承精神的内涵。最主要的赵家直接受益于湖湘学派的影响最大,可说其祖孙三代与胡安国父子以及张栻有渊源的师承关系。据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的《宋元学案》记载,赵葵祖父赵棠曾问学于湖湘学派创始人胡安国、胡宏父子,是胡门七子之一;其父亲赵方是南宋理学大师张栻的弟子,后投笔从戎,成为抗金名将。所以,赵葵的出生从先天上占住了优势,他所有的光环与所做的一切,均得益于他家族精神的传承,从骨子里融于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精髓,成就了湖湘学派初期书生报国的典范。据传,他刚出生时,有人梦见南岳神降临在赵葵家中。这种只可意会,不可验证的轶事,说明他的祖德是他赵家精神传承的脊梁,为赵葵精彩的人生提供了先天性的家族文化基因。

因此,他精忠报国。每当金兵入侵之时,不管多么危险与重重困难,总是挺身而出,无数次与父亲、兄弟上阵将其击溃,成为当时有名的抗金将领。如嘉定十四年(年),金兵进犯蕲(qi,第二声)州,赵葵与兄长赵范进攻唐州、邓州。赵方命令他们说:“不战胜敌人,不要来见我。”三月,抵达唐州,靠近城池时布阵。金国大将阿海率兵出城迎战,赵葵率精锐骑兵出击,扈再兴率兵跟随,大获全胜,斩首一万多级。随后赵葵连续作战,采取灵活机动战术,以少胜多又歼灭金兵数千人。不久金兵集中人马攻击扈再兴部,赵葵率地方豪强祝文蔚等以精锐骑兵横冲敌阵,金兵接连被杀。双方又相持到夜半时分,金兵虽有所收敛,但其阵势依然如故。赵范、赵葵急忙会集将帅商议,选取敢死队数千人,到天刚亮时四面奋勇出击,冲杀之声震撼山谷。金兵逃走,宋军乘胜追击逃兵,斩首数千级,金兵副统帅缴械投降,宋军救出金兵所掠夺的民众万余人,夺得辎重器械堆积如山。战后,朝廷补任赵葵为承务郎、知枣阳军。像赵葵这样的奋不顾身,不就是湖湘学派尚武、刚劲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特征表现么?最主要的将忠勇付诸于行动,正如他向朝廷上书所说:“臣父子兄弟,世代蒙受国恩,每次见到外族夷狄、盗贼侵犯侮辱国家,没有不为忠诚、愤恨所激励。……赵葵虽然没有才学,但愿意为朝廷献身;如果不这样,请求将赵葵早日处理责罚,以安定边防,以便于治理国家。”正是赵葵的一片丹心与大公无私的行为,他的宦海算是顺畅。最后,在赵葵寿终正寝之时,朝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赐谥号“忠靖”,并在南岳大庙塑身立像,供当地百姓与后世子孙折身敬仰。同时,也证实了老子所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的深刻内涵。

其诗

其后天学养深厚,为自己治国平天下之志,铸造了定海神针。

家族文化基因只是外部因素,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他后天学养。那么,赵葵在后天学养中,给自己铸造什么样的定海神针呢?对此,只能他的诗词寻找答案。

赵葵诗词不多,只有50首,但其中映出了他内心世界是多层面的。当然,忧国忧民是最重要的主题。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如《塞曲》诗:

鸿传霜信入边州,目障烟尘昏戍楼。多少征夫南北恨,玉关人老玉关秋。

这首诗抒发出了他那种心忧天下的情怀。因为他所处年代是国土沦丧,战火纷纷,百姓流离失所的乱世,既盼望通过战争收复国土,捍卫社稷,又期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然而,这一切是无法现实,只能发出征夫恨、玉关秋之叹。还有一首《荒城》:

城荒叶落风飕飕,淮水茫茫古渡头。回首不堪行乐地,黄花点点是离愁。

此诗的写作时间应是九月,属三秋之时。按理不是寒冷季节,为什么风嗖嗖呢?因为战争而使得许多城市、乡村残垣断壁,万户萧疏,一片荒芜凄凉景象,虽然此时美丽的菊花还在迎风摇曳,不管是因战乱而逃离家园的百姓,还是为国家而战斗的将士,看见它反而生起离愁别恨之情,寒冷的冬自然感觉提前到来。

除了心忧天下的主题之外,赵葵也有愁的时候,那就是对家乡、大自然无限热爱而兴起的乡愁。尽管他长期为国事奔波,但对家乡也是魂归梦绕,由所看到家乡相类似的景和物,总怀有深深的乡愁,并将它融于他的诗词当中。他的一首《过小浆市》就是这种乡愁的见证。

人生南北兴东西,几度云山几度溪。多亦欲归归未得,子规从此不须啼。

赵葵的乡愁含有忠孝难以齐全的无奈心情,多次欲归却因国事而搁浅,所以每当听到子规之声也就无所谓了。又如:

白乌衡烟云,山僧渡水来。竹篱茅舍外,忽见野梅开。

这首《郊野》诗,好似一幅深山藏古寺图,一股佛家禅意萦绕诗里,而且还闻到一缕缕清心的梅香,将衡山的禅风古韵展示了出来。

从上述诗可以得他的治国平天下的定海神针了,那就是忠孝悌三个字。在过去,凡是忠于国家,体恤百姓的好官名吏,均对自己的亲情骨肉,十分珍惜、爱护和尊重。这就是儒家修身齐家的理论。故《大学》有云:“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个连孝悌都没有的人,又如何谈得上忠?又如何救黎民于倒悬乎?

再次,具有独特的人生宇宙观,决定了他人生境界的高尚。

凡是境界高尚的诗人,总有独特的人生宇宙观以及思维方式,所以他们的诗词作品,是常人往往难以理解或无法创作出来的。赵葵也是这样高尚的诗人。他的诗词很有意境,并有着浓郁的佛家思想或归隐的想法,譬如他的《墨梅》诗:

须知造物元无物,刚被花光强造端。认得色空都是幻,南枝非暖北枝寒。

一般的画家画梅,几乎都是红梅、黄梅或白梅,很少画墨梅的,因为墨不好看或不吉利,

但是能够画出墨梅的,他的创作思维一定不同凡响,一定有高无见顶相的禅宗思想。为什么?《金刚经》有云:“……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由此可见,相在佛家认为是常相的,法也是无常法的,世间一切皆是虚幻。这就是佛家《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名句之源。赵葵由于出生在南禅七祖道场的衡山,对佛学有一定的造诣,一首《墨梅》诗在内涵上,似乎与六祖那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合是一。又另一首《赠石牛上人》诗:

万里江山万里天,疏钟半夜落渔船。老来羡杀禅关客,一枕江声抱月眠。

“万里江山万里天”碧空万里,是清;“疏钟半夜落渔船”是静;“老来羡杀禅关客”

是修;“一枕江声抱月明”是明,前一部分是禅宗的境界;后面一部分说的是禅修。换句话

说,只有修到了明心见性之时,才是清静无为的境界。这就是该诗深层次的含义。

湖湘学派从胡安国父子到张栻、朱熹,再到王船山、曾国藩等人继承发展,在个人的修

为上,一直遵循“内圣外王”的原则,在建功立业方面,始终实践“经世致用”的学风。赵葵的祖父、父亲与湖湘学派有渊源的关系,自然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总是视“外王”为“内圣”的一部分,将“内圣”作为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坚实基础。所以,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救黎民于水火;当稍有闲暇一刻,就发思古之幽情,抒感世之心怀。因此,他的诗词意境深远,格调高雅,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享受。

其画

《杜甫诗意图卷》是赵葵唯一件绘画作品,也是最好的一件。

《杜甫诗意图卷》取义于杜甫的一首《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诗的其中的一句:“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故该图是一幅竹海图,它的真迹现藏在上海博物馆。

现将《杜甫诗意图卷》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它的所以神。

第一,在艺术表现语言上,运用清一色的水墨形式。

《杜甫诗意图卷》是绢本长卷,它高74cm×cm,其后有元张翥、郑元祐、杨维祯、王逢,明张率、张昱、钱思复、李东阳、王穉登题跋。清乾隆皇帝弘历题《宋赵葵杜甫诗意图》于本幅,又题“无上神品”4字于后隔水,还在拖尾题诗并跋。此卷曾经元代释普明、释中吉递藏,明万历年间归沈巽垣所藏,至清代曾经梁清标、汪令闻递藏,后入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图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深”“静”二字上做文章,以体现自己胸中之内圣修为之意。因此,赵葵在绘这幅竹图时,采取一清一色的水墨表现语言,依照西方性绘画的说法,是中国的水墨素描,它比带有色彩的画面要难得多。为了展示丛草茂密,绿竹幽深,连绵万顷,层层叠翠意境,一是从墨色上采用墨分五色技法,将物象距离拉开,相互错落、互让,让人感觉到层层幽深深几许的纳凉之境;二是以疏则密之,密则疏之画树之法,把前一层与后一层之间,以有无的淡墨手法隔开,按照西画素描讲法,是过度色。这样使整个画面层次丰富而不凌乱,井井有条,使人身临其境似地随同他的笔墨一层一层地走往幽深之处,体味到一种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融的境界。

第二,在笔墨功夫上,可以看出他的心静修为。

欣赏一件书画作品,可以得到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作者的学问多少;二是内心的修为如何。前者说的是格调意境方面的问题,后者看他内心清静程度怎样。这两者虽然表面上分开的,其实质是个连体的婴儿一样,互为作用,相互进退。

赵葵的《杜甫诗意图卷》在笔墨功夫上相当到位,没有丝毫的不足,所展示出来的好似写意中的工笔,工笔中的写意,笔笔分明,造型清晰,造就了天然出水的芙蓉。这是何等的功夫,其心又是何等的清静,让人领略到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波澜不惊的修为。在线条上,完全以书法的用笔形式,展现出笔断气不断的意象,正如潘天寿说的:“画中两线相接,不在线接,而在气接,气接即在两线不接之接,两线相让,须在不让而让,故人书法中尝有‘担夫争道’之喻。”因此,这幅作品在整体上给人的感觉是自然流露,气脉流畅,有一气呵成之势。一个尚能在绘画小事上十分认真,何况国家大事乎!可见赵葵内圣的修为是何等之高尚。

第三,构图意境深远,表露出了自己内心的最终追求。

凡有文学艺术成就的大家或历史文化名人,除了借助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怀以外,同样可以书画来表达内心的意志,正如古人所说:“观其画而思其人,因其玩而知其志,则斯卷也,岂可少哉!”赵葵的这幅《杜甫诗意图卷》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事例。

在赵葵的诗词里,已经了解到他的内圣修为,那么他的《杜甫诗意图卷》却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具象的形式揭示出来,以证实他的最终追求。从赵葵的这幅绘画作品来看,他的最终追求有两层意思:

由于赵葵生于一个战乱的年月,在祖、父辈的影响下,自然志存高远,尤其是湖湘学派一代宗师张栻的那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记忆尤深。因此,他在付诸于行动的同时,将那种盼望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绘于纸上。一片竹海,代表一个清凉世界,在这清凉世界之下,人民饮酒赋诗、百姓商旅不惊,把“竹深留客处”提升到爱国家、护社稷与治国平天下的高度。这是从政治层面来讲。就个人角度而言,整个画图构成一幅色空相幻的意境,以此寄托他那颗修心养性之心,从而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此意境,定会使观赏者联想到唐朝诗人王维一首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杜甫诗意图卷》虽然没有明月,但深几许的幽境与“林深人不知”有同工异曲之妙,更强化了“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主题,从内涵上展示出了赵葵的内圣于心文人修为。

这就是《杜甫诗意图卷》神品神韵所在。ang=EN-US

说,只有修到了明心见性之时,才是清静无为的境界。这就是该诗深层次的含义。

湖湘学派从胡安国父子到张栻、朱熹,再到王船山、曾国藩等人继承发展,在个人的修

为上,一直遵循“内圣外王”的原则,在建功立业方面,始终实践“经世致用”的学风。赵葵的祖父、父亲与湖湘学派有渊源的关系,自然在他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总是视“外王”为“内圣”的一部分,将“内圣”作为自己立德、立功、立言的坚实基础。所以,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总是挺身而出,救黎民于水火;当稍有闲暇一刻,就发思古之幽情,抒感世之心怀。因此,他的诗词意境深远,格调高雅,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享受。

赞赏

长按







































石家庄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儿童白癜风病的症状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