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 https://m.sohu.com/a/213065615_229438 若想要破解“推恩令”,我们就得先要知道推恩令的内容是啥。 推恩令,由朝臣主父偃所创。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年),中大夫主父偃向汉武帝上奏: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大意就是主父偃认为现今诸侯王的实力,实在是过于强悍,且对朝廷多有逆心,对中央极具威胁,因此削藩刻不容缓。可是,若采取前朝晁错那般强硬的削藩,则势必会再次重蹈“七国之乱”的覆辙,这于国于民皆是不利的。因此,主父偃建议采取怀柔的方式来进行削藩,应该下诏推恩于诸侯子弟,让诸侯王除嫡长子外,其余嫡子也能拥有爵位和封国,以此不战而屈人之兵,让他们没有任何的理由来反对朝廷明面上的削藩行为。 主父偃的推恩令,其核心思想很简单,那就是利用人的贪欲之心。在未推行推恩令之前,诸侯王子嗣中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诸侯王的所有财产,包括爵位和疆土,而其余子嗣是没有的。最初,因朝廷祖制就是如此,那些子嗣也不能说什么,只能是想尽办法的去谋夺那唯一一个继承者的位置,若运气逆天能得到,那也就罢了,可若是得不到,除非是皇帝特恩,基本上就是一无所有。 试想,如若此时朝廷推出一项政策,就是只要你是诸侯王的子嗣,你不但能得封列侯,甚至还能得到封国,你是会反对,还是会支持呢?显然多数诸侯王子嗣是会大力支持的,毕竟曾经的自己注定将一无所有,但此时却天降大运,自己不但不会一无所有,还能得到爵位和封国,试问这谁能拒绝呢?虽然,他们未必就不知道这是皇帝想要削弱他们藩王势力的阴谋,但是在绝对的利益面前,他们是选择性地忘记皇帝的削藩阴谋,选择接受了这当然无法拒绝的削藩之策。 综上所述,推恩令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用诸侯王的子嗣来减少诸侯国的疆土,将原本只有一个诸侯王之子能够继承诸侯国的所有疆土,变成了只要是诸侯王的子嗣就有资格瓜分诸侯国的土地,并拥有列侯的爵位,继而削弱诸侯国的力量。 由此,从推恩令的内容来看,要想破解推恩令,有一个最为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少生儿子,只要儿子少了,诸侯国被瓜分的疆土也就少了,由此力量也就能得到最大程度地保留。其次,就是教导好自己的子孙后代,让他们相濡以沫,知道精诚合作,这样,即使是诸侯国的疆土变少,力量被分割,只要这些兄弟们知道团结对外,那其力量自然也就不会被真正削弱,朝廷也自然是拿他们没有任何的办法,正所谓团结就是力量。最后,要想阻止“推恩令”的推行,最为粗暴的方法,就是造反,只要推翻汉武帝的统治,自己当家做主,他们自然就能决定推恩令是否要推行。 当然,以上的方法,说实话成功的几率是很小,很小的。首先,对于拥有三妻四妾的诸侯王而言,少生儿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知道古代婴儿的夭折率是很高的,而即使是能活到成年,其因医疗条件的落后,会不会英年早逝,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对于诸侯王而言,要想自己的爵位和封国能够顺顺当当地掌握在自己一脉的手中,他就必须多生儿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因此让他们少生儿子,这根本不现实。 如此,少生儿子,这看似最简单的方法,实际上却是最不可能实现的方法。 其次,让诸侯王的子嗣们团结一致,这更是不可能。古往今来,为了权力,父杀子,子杀父的事情可不少,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亲情是丝毫不值钱。推恩令为何能成功的推行?归根结底,它就是利用了那些诸侯王子嗣们的贪欲之心,主父偃清楚的知道,只要涉及到封国和爵位,诸侯王子嗣之间哪怕曾经再怎么相亲相爱,他们也会反目成仇。为了封国和爵位,他们是可以抛弃一切,因此,要想让他们团结一致,这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最后,造反一事。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实力,若是放在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倒是有一搏的能力,文景时期,可谓是西汉诸侯王实力最为鼎盛的时刻,这时就单单是吴楚两国,就拥有了直接硬抗中央朝廷的实力。 但是,景帝三年(前),随着吴楚七国之乱被中央朝廷平定,诸侯王的力量就开始急转直下,而后在景帝一系列操作下,先是取消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限制诸侯王日后不得再继续治理封国,改由皇帝亲派的官吏替其治理,而后又废除了诸侯王自由征收赋税的权力,日后只能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由此,自此之后,诸侯王是威风不再,虽还是拥有一定的力量,但却再无对抗中央朝廷的能力。 如若诸侯王敢造反,这就是等于给了汉武帝直接灭掉他们的理由,此时不用推恩令,汉武帝就能让他们直接灰飞烟灭。如此试问,诸侯王会这么傻吗?在明知没有能力对抗中央大军的情况下,他会傻到去造反嘛?此时,若不造反,虽说疆土会缩小,但至少还有封国,还有爵位。因此孰轻孰重,我想那些诸侯王知道该如何选择。 总之,说白了,在汉武帝时期的那个环境下,推恩令就是一场明目张胆削藩,但却让您不能不接受的阳谋。若你不接受,朝廷就会以你不遵王命为由,发兵征讨,我想这是汉武帝最想看到的。而若是你接受,那你就必然得接受疆土变小,力量被削弱的命运。总得说,无论诸侯王做出何种选择,推恩令对于汉武帝来说,就是百利而不一害的,它只会让诸侯王越发的衰落,中央朝廷越发的强大。 当然,汉武帝时期,诸侯王之所以会名存实亡,并非只是单纯地靠“推恩令”,这之中还有武帝所另外推行的五项政策的功劳。 可以说若没有这五项政策的存在,空有一个“推恩令,它是万万达不到让诸侯王名存实亡的目标的: 第一、左官律。元狩元年(前)年,“衡山、淮南之谋,作左官之律”,因衡山王、淮南王阴谋叛乱,武帝遂颁布左官律。所谓“左官律”就是禁止文人私自前往诸侯国担任官职,为了防止诸侯王笼络到有才能的文人,武帝就下令,今后凡是未经中央派遣,就私自前往诸侯国处担任官职的,日后不得在朝廷任职,也不得居住在长安,同时若诸侯王犯罪,他们也要跟着受处罚。 试想,对于那些有匡扶天下志向的人才来说,是诸侯国的诱惑大,还是中央朝廷的优惠大呢?如若,让他们在诸侯国与朝廷之间作出选择,试问你会怎么选呢?显然,多数人才都会选择朝廷。因此“左官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限制诸侯王对于人才的获取,只要诸侯王没有了人才的辅佐,料想他也不会壮大到何种地步。 第二、阿党法。阿党法所针对的对象,就是朝廷派往诸侯国负责帮助诸侯王治理其封国的傅、相。如上文所说,自景帝后,朝廷就会派遣官员前往各诸侯国,负责替诸侯王打理封国,当然明为辅佐,实际则是监视。傅、相实际上就是皇帝的耳目,是皇帝监视诸侯王的特务,有了他们,诸侯王的一举一动,远在长安的皇帝都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知晓,并做出相应的行动。 如此,可以想象,傅、相对于皇帝的重要性,有了他们,诸侯王就一切尽在掌控中。反之,若是傅、相不站在皇帝这边,那皇帝对于诸侯王的掌控,至少会被削弱一半。因此,对于傅、相的掌控,对于汉武帝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由此阿党法应运而生。所谓“阿党法”,就是“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谓之阿党”,只要诸侯王被朝廷察觉有罪,但事先又没有得到傅、相的奏报,那傅、相就会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轻者丢官,重者斩首。 第三、附益法。附益法是针对朝中官员的,武帝时期,多有诸侯王贿赂朝中官员,而朝中官员为其掩盖罪行,或协助其聚敛财富之事。因此,为了遏制住这股腐败的风气,武帝遂颁布“附益法”。附益法共有两项内容,其一禁止朝中官员为诸侯王聚敛财富;其二禁止朝中官员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利。自附益法颁布后,此后若查出朝中官员有与诸侯王勾结者,一律“弃市死刑”。 附益法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彻底断绝诸侯王与中央的联系,让他们无法左右朝中的政策导向,及了解朝中政策的相关动向,继而让诸侯王在京城中变成一个瞎子,一个,彻底丧失对于中央朝廷行动的主动性。 第四、私出界罪。私出界罪是针对的诸侯王的。吴楚七国之乱为何会爆发?七国为何能几乎在同一时间同时起兵?这一切都有归功于吴王刘濞,当时吴王刘濞亲自前往胶西,与胶西王刘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而后又联络于楚、赵、淮南诸国,一起通谋相约起兵,这才有了之后的吴楚等七国一起同时反汉的叛乱。因此,武帝时期,为了防止诸侯王私自相见,一起阴谋叛乱的时期的发生,遂颁布“私出界罪”。 所谓“私出界罪”,就是不允许诸侯王在未经过中央同意的情况下,私自踏出封国外,若被查出,则就要被降为列侯,若还执迷不悟,依旧再犯,则就有可能被治罪,甚至是贬为庶民。私出界罪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防止吴楚七国之乱那样的诸侯王大规模叛乱的发生,只要能切断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使诸侯王造反,也不会出现诸多诸侯王一起叛乱的事情,借此就能减轻朝廷的军事负担,以此时朝廷的实力,若是单个诸侯王叛乱,朝廷瞬间就能将其平定,是不费吹灰之力。 第五、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非正与乱妻妾位之律是针对诸侯王王位的继承,此条律法规定诸侯王的王位和封国只能由嫡子继承,也就是由王后所生之子来继承,若王后无子,则这个诸侯国就要被废除,其疆土归朝廷所有,而如若诸侯王胆敢将庶子立为嫡子,则一旦被朝廷察觉,则诸侯王将会被贬为庶人,其诸侯国依旧会被废除。同时,诸侯王不得将妾室扶上王后的位置,若是敢私自提高妾室的地位,则诸侯王不但要被贬为庶人,还要处以流放之刑。 综上所述,诸侯王最终会“名存实亡”,固然有“推恩令”的推动,但起到更大作用的,还是武帝所另外推行的五项政策,武帝先是以“推恩令”这等阳谋来减少诸侯国的封地,同时造成诸侯王子嗣之间的内讧。再以“左官律”来阻断诸侯王对于人才的招揽,让他失再次壮大的可能。后以“阿党法”来让皇帝彻底掌控住诸侯王的一举一动,从而占尽先机。又以“附益法”来让诸侯王失去朝中大臣的支持,丧失对于朝政的干涉,及对朝中之事的监视。最后又以“私出界罪”来让诸侯王彻底失去与其他诸侯串通一气的机会,继而防止吴楚七国之乱这等诸侯王大规模叛乱事件的再次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