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冬瓜当作扣肉卖在南岳衡山八大怪中,“冬瓜当作扣肉卖”看起来好象是最难理解的,冬瓜与扣肉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只要你品尝了南岳各大寺观的素菜后,就会恍然大悟,惊叹这一怪的奇妙。素食的渊源俗话说:“要长寿,多吃素”,“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素”。素食,是指完全以植物类原料制作的食品,古时候它是农耕民族的主要饮食方式,当今它作为一种健康时尚,已经越来越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与垂爱。关于素食的起源,学术界意见不一,但多以为与佛教传入有关。公元二世纪初,佛教传入中国当时传入经典大都是小乘佛教经典,戒律里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而且由于印度,僧人本不以素食为主,故来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非素食者,中国僧人亦然。中国僧人食素更多的是受到儒家仁慈思想与孝道的影响。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於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儒家仁慈的表现。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服间断一切肉,且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中国的佛教受儒家的影响很大,所以当时已有许多僧尼是素食者,这主要是出自个人的自愿,并且他们把蔬食看成是一种苦行。此后,以菩萨慈悲为本之大乘佛教经典传来越来越多,如《涅盘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等,这些经典当中都有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大乘入楞伽经》更进一步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生生死死,转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此时素食的经典根据理论已经完备。南朝梁武帝萧衍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于年四月初八佛诞日即位,天监十八年()年四月八日从戒行精严的慧约法师受在家菩萨戒,并常自称菩萨戒弟子,天监二十七年()在台城北建同泰寺,此是武帝私寺。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后被大臣赎回。梁武帝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积极提倡素食,天监十年(),他下令颁布《断酒肉文》,禁止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并且大力倡导和发扬光大。话说南岳素菜虽然素食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但作为一个菜系,是在唐宋之际才开始形成的。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已经提到了一些素菜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就有了花样素食。北宋都市出现了市肆素食,有专营食素菜的店铺。明清两代是素食素菜的发展时期。尤其是到清代时,素食已形成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支系,风格各不相同。南岳作为天下名山,素菜源远流长,据《南岳志》载,南岳素菜始于唐代而流行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岳的僧道们一方面要修持养生,戒食肉类荤腥,另一方面要接待前来祭祀的朝廷或地方官员以及前来观光的文人学士们,于是专门研究烹调出味美而富有营养价值的素菜筵席。其味道清淡爽口,色泽悦目,造型精致,色香味俱全,故而久负盛名,历经千年不衰。一般来说,素菜原料除时令蔬菜外,多用豆制品和三菇六耳,所谓三菇六耳,是指香菇、蘑菇、草菇等三菇;六耳是石耳、黄耳、桂花耳、白背耳、银耳、榆耳等。南岳素菜则以本地所产的原料为主,用豆类、面粉、子面筋、茄类、百合、荸荠、莲藕、红白萝卜以及各种瓜果蔬菜做成,其中最著名的素菜为“十样景”,包括:一品香、二度梅(霉)、三鲜汤、四季青、五灯(炖)会、六子连、七层楼、八大碗、九如意、十样景。一品香就是单盘素菜,二度梅是霉豆与腐乳,三鲜汤是三样时令鲜菜汤,四季青为四种不同青菜,五灯会为五种炖品,六子连包括烧茄子、烧笋子、炖菌子、油辣子、豆干子、藕丸子,七层楼即用假肉、丸子、馒头、子面筋、菜心、玉兰片、香菇等七样层叠而成,类似于荤菜中的全家福或狮子头,八大碗是八样素菜仿荤席办成酒席,九如意实际上是便餐,按时令不同,客人多少而配菜,又叫如意餐,十样景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十景素烩,称小十样景,即由玉兰片、红萝卜、白萝卜、百合、白菜心、冬菇、荸荠、马铃薯、豆笋皮、子面筋等烩焖而成,其中玉兰片、红白萝卜、荸荠、马铃薯四样还要雕花;另一种是十样大菜,称大十样景,指海生植物食品、珍珠米、油捆鸡、油豆笋、冰糖湘莲、七层楼、八宝饭、烤茄油与青菜。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岳衡山气候寒凉,所以南岳素菜具有深厚的湘菜风味,咸中带甜、咸得入味、辣得舒心。现在,随着港澳台游客的增加,寺庙素菜风味也因人而异,有辣有淡,颇受游人青睐。从“不可思议”看素菜制作在南岳各大寺庙中,有一道颇有意思的素菜,名曰“不可思议”,此菜看上去与扣肉无异,一上桌“肉香”四溢,起筷方知那一片片“肥肉”原来是用冬瓜制作而成的。原来,南岳僧道素菜大师们先将冬瓜两端圆顶切除,削皮后放入油锅滚炸,直至色变金黄,再放入碟子中浇上佐料调料便成,故形可乱真,味自无穷。在宗教界,“不可思议”为科仪术语,乃功德无量之意,用作菜名,可谓匠心独具,充分体现了南岳素菜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堪称色形神兼备且风味出众。其实,南岳各大素菜制作无不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如“皆大欢喜”貌似炸鲜鱿,其实是用片片鲜嫩的菊花绿叶沾上生粉后油炸而成,味道香中有甘,口感脆而不松。“海会莲池”看似红绕鱼,鲜嫩可口,却是原汁原味的红烧豆腐。“年年有余”即鱼恐怕无人质疑,乍看像极,细品才知是用茄子切条组合而成,食之满颊留香。南岳素菜以时鲜为主,清雅素净,花色品种系多,工艺考究不亚于荤菜,烹调技术极为高超。南岳佛道素菜大师们认为,素菜理念应是色、相、香、味四样俱全,从外形上看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味道上讲,其清香鲜嫩则远远为荤菜所不及,从而让平日无肉不欢的“食肉僧们”,从味薷到肠胃都能受一次“洗礼”。其实,南岳素菜的精制工艺并不是局限于大菜色的制作,连不少小吃配料的制作、保鲜也甚为考究。例如制作豆腐乳,一般都是在制成之后再将其浸泡在生茶油中,埋于地下三至五年后方取出,开坛之际芳香飘溢。辣椒保鲜也有妙招,一般是放在竹树桩内,封上泥土,即用即取,味道鲜美。还有一种嫩竹食法,更让人叫绝。该食法犹如广东培养韭王,待竹笋破土而出时,即用大水缸罩压,使笋子在缸内盘旋而生,嫩如白葱,不论煎炒烩炖,味道特别可口。另外,在南岳素食文化中,还有一些具有浓厚乡土风味的素菜另有一番佳趣。如:八仙豆腐(家常豆腐、砂锅豆腐、豆腐丸、夹心豆腐、凉拌豆腐、翻皮油豆腐、带馅油豆腐、五香干子)、三清香椿(凉拌香椿、辣椒香椿、坛卜香椿)、三宝辣椒(竹筒卜辣椒、甘草卜辣椒、油炸干辣椒)、笋子二奇(盐卜小笋、满缸笋子)和雁鹅菌等等。素菜处处惹人爱纵观世界饮食,素菜已逐渐成为人们饮食的新主张,特别是在欧洲、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素食主义大行其道。德国素食连锁店风靡全国,有一家名为“雷夫莫斯”的素食连锁店,在全德国有家连锁店,生意长盛不衰;在台湾,素食人口已经超过了万;在美国,麦当劳也顺应潮流推出素食汉堡;另外素食主义已经在英国成为最快增长的饮食风尚,素食品在巩固每年销售总额为亿英镑,年龄在13到34岁的民众中,有11%是素食者。按日前增长速度到年,英国人将全部成为素食者。在我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素食人口的比例在不断提高,素菜被人们称为八大菜系之后的第九大菜系。为让世人更好领略南岳素菜的独特魅力,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南岳衡山的佛道教徒们精心研究发展素菜饮食文化。一方面,他们广泛借鉴外地经验,融合自身特色,在内容上不断推陈出新,菜系由原来的十多个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个。另一方面在品味上不断提升,增加文化含量,大大提升了素菜的核心竞争力,如每个菜都根据其原料或菜样特点,都取了一个与佛道文化很吻合的名字,除了前面提到的外,还有“佛田种玉”、“罗汉聚会”、“麻姑献寿”、“洁身不染”、“六根清静”、“花开见佛”、“五味流芳”、“笑口常开”、“佛光普照”、“八仙过海”、“东海寻宝”、“白碧青云”、“花开富贵”、“苦海无边”、“觉海慈航”等等,令人深感南岳佛道文化及素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年,当地政府还借’中国烹饪王国游契机,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南岳衡山素菜选美大赛,经过3个多小时的角逐和权威评委部门评定,佛教丛林祝圣寺“洁身不杂”、“不可思议”、道教名胜朱陵宫“年年有余”分别获得金牌美名、金牌美形、金牌美味3项大奖,祝圣寺、朱陵宫、福严寺的素菜大师分别获得金、银、铜牌厨师称号。随着素菜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当地市民也在城区开起了素菜馆,生意一直红火。另外,针对都市人们健康饮食的观念日益增强,油腻的荤菜早已过时,加上减肥的“美眉”也越来越多,以绿化食品为原料的素菜,成了时下餐桌上的“流行元素”,于是,他们跑到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开起了南岳素菜专店,它如一泓青泉,缓缓流淌于人们心间,故而很受都市人群的垂爱,生意呈火爆之势,人们感叹:“素菜比荤菜好卖”。“北京吃烤鸭,广州尝海鲜”,到南岳衡山旅游,可得去品一品这里别具风味的素菜哟。 6、儿子结婚爹游街走在南岳大街上,不经意间可以看到一出戏剧性的游街表演:一个头戴高帽,涂着大花脸,身穿大红戏袍,背挂写着“扒灰佬”、“子承父业”等字样牌子的公公和新郎新娘在接亲队伍敲锣打鼓簇拥下,围着南岳几条大街绕场一周,不时吸引路人驻足观望,阵阵嬉闹中,游街队伍方才来到婚宴现场,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当地人称之“儿子结婚爹游街”。游街自古为盛事自古以来,游街就是南岳衡山民间的一大盛事,其中,以“别人的戏唱台上,我的戏唱街上”而闻名的“抬地故事”,就是南岳独有且名震江南的大型民间活动。“抬地故事”是南岳传统庙会的主打项目。南岳庙会始于唐武宗年间,至今已逾千年,因其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参者众多,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端午节过后的五月初六,庙会开始举行,每次时间半个月或一个月,重点放在五月十七前后数日,即所谓“五月十七抬天符”。“抬地故事”包括“抬故事”和“地故事”。“抬故事”是由各个团体组织装扮成古代戏剧人物,如杨家将、岳家军、西游记、白蛇传……用桌子抬着或用汽车拉着巡游南岳镇各条街道,锣鼓、音乐、舞蹈、龙灯狮子紧随其后,没有抬而在地面行走的则称为“地故事”。整个游行队伍由“抬故事”前导,继之为“地故事”,接着为天符大帝泥塑或木雕神像,由八人抬着,跟随大帝的是装扮成大帝的文武官员队伍,其后为龙队、狮队、灯队及其他化妆队伍……围观的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在这列队伍中,装扮成大帝身边的文武官员要受到沿途观众的提问,俗称“考判官”。“判官”的答复必须让提问者满意才能被放行,否则,就被取消“判官”资格。通常这些“官”都由知识广博的人担任。这种“抬故事”、“地故事”很有点象佛教的“行象”,佛教以每年的二月八日为释迦牟尼诞辰,这一天用车载着佛像巡行城市街道,各地雕木为像,仪仗百戏异人,循城为乐,也有在四月八日的。据《洛阳伽蓝记》,“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寺(景明寺)一时间,各种佛像一千多座,按顺序经过皇帝宫前,接受皇帝撒花,此时“金华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难腾骧……持花盛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由此可见,“抬地故事”与“行象”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这一风俗是受佛教影响的,并逐渐演变成的南岳自古而来的盛事。结婚的前奏曲有人认为,人生的重大礼仪可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婚姻,第三次是去世。出生和去世都是别人为自己操办,而只有婚姻自己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自古以来,婚礼是人生三次重大礼仪中最为隆重、最为盛大的。《礼记·昏义》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人们又把婚姻的过程进行归纳总结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其中,“亲迎”是“婿往女家迎新妇也”,在南岳衡山一带口语中又叫“接亲”。由于“六礼”仪规繁杂,花费巨大,历史上对这一套婚姻仪规真正地予以不折不扣地身体力行的,主要是封建社会里的士大夫阶层。而平民百姓只能是大体上遵照,实际操办是都做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简化。这种简化,是总体而言,在具体操办时,南岳衡山民间又有许多变异,特别是在“亲迎”这项礼仪上,又增加和丰富了许多内容。其中“游街”是“接亲”的一个仪式,又是为盛大婚礼而特意演奏的前奏曲。一方面,南岳是我国南方最知名的宗教胜地,受千百年形成的“抬地故事”影响,大型民间游街活动盛行。另一方面,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婚礼是人生三次重大礼仪中最隆重而盛大的喜庆仪式,为了增添浓郁的喜庆氛围,“游街”就很自然地成为南岳民间婚礼的重头戏了,充分体现了南岳衡山婚姻风俗的地域特色。至少游街的主角,我国民间素有“吵扒灰佬”的习俗,自然便是“孩子他爹”了。“游街”既为“六礼”之“亲迎”礼仪范畴,其程序内容也是颇为讲究的,“亲迎”出门之前,必须给即将登台演出的主角“公公”浓妆艳抹一番,包括穿戏袍、画“花脸”、挂牌子等,然后与儿子在列祖列宗前辞行,再与迎亲队伍前往女方家里接亲。装毕嫁妆后,“游街”正式开始,新娘左手牵着新郎,右手由伴娘托着,右手臂用一根稻草绳紧牵着公公,一并走上大街,旧时南岳古镇有五条大街,为了表示热闹隆重,五条大街要全部游到,现在,随着南岳城市不断扩充,一般围绕古镇新城主干道游一圈,那场景真是好不热闹。游街的三个寓意“儿子结婚爹游街”这一南岳民俗在明代以前就有了,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充满了丰富的寓意。过去,人们常以“儿孙满堂”、“四世、五世同堂”、“多子多福”、“早生儿女早得福”,为人生、家庭的幸福观,再加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对所谓子嗣问题,视为人生头等大事。因此,“游街”时主角公公背上都要挂牌,上面写着“世代荣昌”、“子承父业”等字样,寓意“世代荣昌”,更有意思的是除了“游街”之外,还要“回门”,就是公公套着“猪笼子”随新郎夫妇一起回娘家,猪,繁殖能力旺盛也,也就是寓意“多子多福”,反映了旧时人民祈求“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心理。自古以来,我国民间普遍有“吵房”的风俗,意即“不吵不发,大吵大发”,即新婚头二三晚,亲朋戚友及周边邻居常来玩乐,如“吃喜糖”、“摘花”、“烧火”等;形式丰富多彩。在客人闹房期间,不问男女老幼,不论辈分高低,都可以玩笑戏耍,不得生气,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三日无大细”。然而南岳衡山人而将它搬到了光天化日、大庭广众之下的大街上,突破了一般“吵房”在家里的局限,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是没有的,因此,它是南岳衡山百姓追求人兴财旺、喜庆吉祥的最大程度上的体现。最有意思的是,这种“游街”之举,它有着一种笑谑式性教育性质。性,马克思称为“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人类生活最重大的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在我国民间,公公又称“扒灰佬”或“烧火佬”,有气象谚语说“夜里晴不是好晴,扒灰佬不是好人”,让“扒灰佬”游街,意即在笑谑之中,以“说穿在先”的方式警告这位公公,不得“扒灰”。 7、群蛙聚会谈恋爱人类有“集体婚礼”,可是你听说过动物界也有“集体婚礼”吗?在南岳衡山主峰下面广济寺的水田中,每年惊蛰前后,都会上演一幕幕群蛙“集体婚礼”这种奇特而又壮观的景象。一夜之间,成千上万只蛙突然出现在山间田野,它们有的成团嬉戏,相互调情;有的首尾相咬,围成圆圈;有的则前呼后拥,摆成一字长龙。最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蛙类会摞在一起,形成一二尺甚至一米多高的“蛙塔”,极为壮观,当地人趣称是“群蛙聚会谈恋爱”。细观“蛙会”奇景居住在广济寺旁的村民反映,他们的祖辈都曾看到过这种“蛙会”奇观,可能有几千年了,因为它们一般在惊蛰的时候出现,所以就叫惊蛰蛙。赶“蛙会”的时候,远远地就听见了一阵阵奇怪的声音,顺着这种声音,可以看到寺旁水田里出现了许多很像是蛙类的动物,有的还背着小蛙,人若近前,它们若无其事。更令人不解的是,蛙类一般都会寻找一个隐蔽的地方亲热,而这种蛙类很特别,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成群结队,搂搂抱抱,就是人们把它们抓起来的时候,还不停地张牙舞爪,用手掰之,或用棍赶之,它们也不惊不散,象是在集体“恋爱”。当然,它们“恋爱”后紧接着便是产卵交配,而且排出的卵也很奇怪,开始是白色的,慢慢就变成了透明状,一颗颗黑色的。最奇的是,成千成万的蛙类会在突然一夜之间不见踪影了,这就意味着马上就有寒潮到来,当地村民说,它比天气预报还要灵验。对于这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蛙类,人们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因为它浑身上下长得象泥巴的颜色一样,所以叫泥蛙,也有人说它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所以叫做石蛙。到底应该是什么种类,有关专家仔细观察后,发现这种来无踪去无影的动物并不是人们常见的青蛙,而是中华大蟾蜍,它们有两种颜色,雄体呈橙黄色,雌体为黑褐色的,雄体相对小一些,雌体大一些,最重的可达2斤以上。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辩别雄雌,即所有发出叫声的都是雄蟾蜍,而雌蟾蜍始终一声不吭,因为雄蟾蜍有声带没有声囊,它的发声是在肺里挤出来的,声带鼓一下便叫一下。每年惊蛰来到衡山广济寺扎堆聚会的中华大蟾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癞蛤蟆,癞蛤蟆跟青蛙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外貌上不一样,通常青蛙外表美观漂亮,而大蟾蜍到处疙疙瘩瘩,给人一种非常粗俗的感觉,还有它的颜色与大地相近,成了它们的保护色。实际上那些疙瘩是毒腺,其中最大的毒腺长在眼睛后面,叫耳后腺,里面有一种乳白色的液体即毒汁,能够镇痛和麻醉,是一种非常好的中药。其次,在行动上,青蛙是跳跃式前行,而大蟾蜍只能爬行。有一点与青蛙相似的是,它们都是很多害虫的天敌。解读“群蛙恋爱”目前在我国一共有15种蟾蜍,中华大蟾蜍是当中最普遍一种,全国除了西藏新疆等省区之外,其它地区都有广泛分布,为什么大蟾蜍会成群结队来南岳谈“恋爱”呢?细心的村民发现,每年的惊蛰时节,广济寺旁的水田里,天刚亮,一场聚会的号角就已经吹响,不断有蟾蜍从四周的山林爬出来,它们爬山涉水,越过沟坎,跌跌撞撞地扑向山谷中这片水田。这时雄蟾蜍会十分醒目,且不停地发出叫声,这是在告诉雌蟾蜍我在这里,同时也告诉其它雄蟾蜍,你别来招惹我,这块地已经是我的了。这是生命界的一个奥妙,此时的雄蟾蜍颜色变得比较鲜艳,在阳光下很快就会折射出去,再加上叫声,这个信息就很快传到了雌蟾蜍的耳中眼里,雌蟾蜍通过听、视,就可以很容易地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个繁殖地和那个最强壮的雄蟾蜍。对于雄蟾蜍而言,如果它叫声最有力,它的奔跑能力最强,那么也容易得到雌蟾蜍的青睐。如果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雄蟾蜍就会跳到雌的身上紧紧地抱住它。此时,它们的求爱才刚刚开始呢,这时其它的雄蟾蜍会不停地向它们发起攻击,争取拥抱权,胜利者就有可能与雌蟾蜍交配繁殖后代。为了不被其它的竞争者挤出来,雄蟾蜍必须死死地搂住雌蟾蜍,即使是人们把它们从田里提出来,它们也不会分开,其它的雄蟾蜍不甘心失败,有的刚跳上来,就会被一记飞腿蹬得人仰马翻,有的竞争者很有技巧,它从后面爬上来,然后一点点地往前拱。为了争夺一只雌蟾蜍,会出现三四只雄蟾蜍扭打在一起的现象,雌蟾蜍则耐心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并有意识选择那个最强壮的,然后背着它的心上人,就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雄蟾蜍则紧紧地抱住雌蟾蜍,双方耳鬓厮磨,缠绵在一起。大蟾蜍在一年中,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彼此亲热,所以它们必须抓紧时间,大蟾蜍的沟通方式是最原始的肢体语言即相互磨擦,造成彼此的兴奋,没有这个过程,雌蟾蜍就不产卵,雄蟾蜍也不射精,这个预热的过程,最短也要三个小时,长的要四五个小时。因此,当人们看到他们爬在地上一动不动时,千万别去扰它们,因为它们的呼吸、鸣叫,还有其它雄体的打斗声,都对它是一种刺激,身体之间的磨擦,使它们分泌的激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最后就产卵了。原来这些中华大蟾蜍来到这里聚会,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寻找配偶完成交配。根据资料记载:中华大蟾蜍的寿命8岁左右,在3岁左右就性成熟了,可以进行交配,繁殖下一代。而且专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华大蟾蜍交配的时候,它就是喜欢成堆地聚在一块,集体交配,互为祝贺婚礼的来宾。探密南岳“蛙会”为什么大蟾蜍们始终对广济寺这里的水田情有独钟呢?原来广济寺周围是大片的原始森林,这几片水田是整个山区唯一一处有水的地方,很适合大蟾蜍们在这里繁殖后代。它有两个优越条件:一个是有一定的水草,能帮助蟾蜍们顺利地把卵带产下;再一个水比较浅,在阳光下很快就会升温,卵带得到一定的温度便容易孵化。至于大蟾蜍为什么选择南岳衡山的广济寺周边呢?科技人员发现,远在一亿多年前,当时地球的气候十分温暖,到第四世纪时,地球变冷,且发生大量冰川,南岳衡山广济寺小块地方属山岳冰川局部地区。在广济寺可以清楚看见,群蛙聚会的山谷、溪畔四周峰峦层叠,超过千米的山峰有:祝融峰、紫盖峰、石廪峰、金简峰、芙蓉峰、烟霞峰、天柱峰等,这里四面环山,有利于湿润空气的进入和滞留,能削弱和抑制西北气流的侵入,正是这种特别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这里还生长着当今世界仅这里唯一幸存一株另一绝世原始物种——绒毛皂夹,每年惊蛰的时候,一旦有连续两三天的晴天,就会把大蟾蜍们在漫长的冬眠中唤醒,而蟾蜍们的天敌蛇还在冬眠之中。此时这里的水田慢慢变暖了,雄蟾蜍就找到这里的水田,放声鸣叫,信息就传出去了,雌蟾蜍闻声就来到水田集中,一传十、十传百、一片片传开去,而且一代代地传下去,蟾蜍们都知道这里是一个繁殖场了。每年惊蛰期间,大蟾蜍们在广济寺的水田度过了它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雄蟾蜍们引吭高歌,打成一团,雌蟾蜍们则不紧不慢,忙着排卵。两个月后这些卵将变成小蝌蚪,到十月份,蝌蚪就长成小蟾蜍,离开水田,进入山林,三年后,当他们的身体已经成熟,将重新回到这片爱的乐土。专家们发现,大蟾蜍们的争斗达到高潮,成百上千的大蟾蜍挤在水田里,不停地抱握、蹬踹、叫喊,这时水田里冒出了一条如同电缆线一样的带子,蟾蜍们开始产卵了,青蛙产的卵是一团一团的,漂在水中间,而蟾蜍产的卵呈带状,象面条一样,一带一带的,它的里面有许多黑色的卵。一只雌蟾蜍的产卵量十分惊人,最多的可以排出1万多个卵子,但其中能够幸存下来的不过两三只,因为它产下来以后,就不会再管它了,这个卵带就靠老天爷太阳晒着它们慢慢孵化,孵化成小蝌蚪后,它自己要去找食物吃,还要受到很多天敌的威胁,所以大量的在幼体中死掉了。面对残酷的天敌,蟾蜍们发展出白天的生存策略,以数量取胜,尽可能的多产卵。探寻“蛙会”,人们都能够感受到大蟾蜍们为了繁殖后代,它们延续出来的这种生命的能量是多么的强大,同时作为同是地球上的生物,专家们告诫人们也应该尊重它们的选择,一是千万不要去惊扰这些中华大蟾蜍,不要去伤害它们,不要捕捉它们。还有一个就是不要把水田里的水放干,如果放干了,就没有它们的生存繁殖场地了,这一世界奇观也就可能不复存在了。现在,随着“蛙会”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每年惊蛰时节,不少游人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探寻这一世界奇观。8、寿名寿字满山在俗话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人无百岁寿,常怀千岁忧”。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长寿深深眷恋和寄托。而游览南岳衡山,你会发现这座千古名山与寿有着一种不解之缘,所到之处,常常可以看到有关寿的各种书法雕刻,听到有关祈寿求寿的民风民俗,读到有关寿文化的景点介绍,仿佛置身寿的世界,不知不觉融入浓郁的寿文化氛围之中。古老的寿文化“寿”字在古文中通常写作“寿”,指的是长命,人活得岁数大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寿者,久也,凡年齿皆曰寿”。其他的一些古籍,如《诗经》、《庄子》、《尚书》、《楚辞》等,也都把“寿”解释为长久之意。此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班固在《汉书·王吉传》中则把寿与人的高尚行为以及远大志向、高尚情操连在一起。正因为如此,自古至今,“寿”都是作为人生美好的象征而为人们世代追求。只怕早死,惟愿长生,自古以来,“寿”字也被人们不断地妙用与化用,浸润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贯穿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人的生命被称为“寿命”、“寿元”。人的生日被称为“寿辰”、“寿诞”,做生日叫“祝寿”。长寿而安康叫“寿安”,《韩非子》中曾提出“寿安之术”要大家习之。年事高的老者称“寿考”,《诗经·大雅》中说:“周王寿考”,言当时周文王已有90余岁,年事已高,故而称寿考。长寿的人叫“寿民”,按清朝律制,百岁以上的老人称寿民,政府要加以旌表。对他人母亲要尊称“寿堂”,询问老年人年纪要尊问“高寿”。为人祝寿的诗叫“寿诗”,祝寿的酒叫“寿酒”,祝寿的文章叫“寿序”,这种风气在明代十分盛行,但祝寿礼仪的高峰要数唐宋时期,唐明皇这位风流天子将自己的生日作为“圣寿节”,开了皇帝庆寿的先例,从他以后都有自己的“圣寿节”。“寿”代表长生,是与死相对立的。因而人们对“死”字非常忌讳。但是,人的生老病死又是自然界不可抗拒之规律。于是人们又常常要在死的前面加上一个“寿”字,以表示吉祥和福德圆满之意。如:为死者建造的墓穴和坟墓要称之为“寿穴”、“寿冢”、“寿域”、“寿陵”;死者的棺材要叫做“寿材”、“寿屋”、“寿房”;死者穿的衣服叫“寿衣”,鞋叫“寿鞋”,帽叫“寿帽”;陪葬的物品叫“寿器”,祭祀的供果叫“寿果”,碗叫“寿碗”;自然死亡的称“寿终”,等等。为什么要称为“寿”呢?按照《后汉书·赵岐传》的解释,是取其久远之意。也就是说,人死后也应该在阴间追求长寿久远,祈福祈寿,过着与生前一样幸福的日子。“人至福地有福,人踩寿地长寿”。这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据不完全统计,在古今地名中,县以上行政区域中,以“寿”字冠名的大约有20多个:黑龙江有延寿县,河北省有灵寿县,山东省有寿光县、寿张县、寿南县和益寿县,山西省有寿阳县,河南省有寿安县,陕西省有永寿县,安徽省有寿州府、寿春县和寿县,福建省有寿宁县,浙江省有寿昌县,湖南省有汉寿县,广西省有百寿县,四川省有仁寿县和长寿县。等等。如果将县以下的乡镇、村等以“寿”字冠名的统计出来,那么,一定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寿岳观“寿”岳,大山也,寿岳者,主寿之山也。据《史记》、《星经》等古籍的记述,南岳衡山上应二十八宿南方七宿中之轸星,轸星司衡主寿,故名“寿岳”。此后,汉之《天象赋》、唐之《步天歌》、《白莲集》等古籍或诗文,都有关于南岳即“寿岳”的记载。从唐代到清末,历代帝王亲自驾临或遣使到南岳衡山祭祀“祈福求寿”就有次之多。宋徽宗崇尚道教,称之为长生大帝,曾多次登临南岳衡山,崇宁二年(5年),这位有名的天子文人率达官贵人来南岳,兴之所至,挥毫写下“寿岳”两字,至今石刻仍存金简峰黄帝岩上,每字四尺见方,笔法刚劲,大气磅礴。清朝一代圣君康熙亦钟情寿岳,康熙四十六年(年)九月,南岳大庙重修竣工,他曾亲笔御书《重修南岳庙碑记》,并开宗名义写道:“南岳为天南巨镇,上应北斗玉衡,亦名寿岳。”再度钦定南岳为“寿岳”。雍正十年(年),上谕第一句即“南岳为吾皇主寿之山”,历代诸多文献多有此记载。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无论文坛耆宿,抑或帝王将相,包括历代史志不但常以“比寿之山”、“主寿之山”等敬称南岳衡山。且都视南岳衡山为“长寿、昌荣”的象征。当代权威辞典《辞源》一书,明释“寿岳”即“南岳衡山”。年7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泼墨题书“衡山五岳独秀,南岳名山主寿”十二字作为游岳留念。年9月,江泽民同志欣然题写“寿岳衡山”,随后世界文化大师金庸先生游岳后挥毫题写了“天下南岳秀,到此人增寿”诗句。从古至今,寿岳之民对“水甘土美”的南岳所赐予的“寿山福荫”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于“寿”的直用和化用,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村有延寿村;路延寿路;亭有延寿亭。溪有寿涧溪。桥有寿涧桥,寺有寿光寺、万寿寺、延寿寺等,庵有长寿庵、福寿庵、万寿庵、仁寿庵等,观有寿宁观、圣寿观等,宫有万寿宫、寿宁宫等,阁有仁寿阁,殿有寿佛殿、寿星殿等等。此外,自古以来,将寿用于人名的也很多,如“寿生”、“寿夫”、“寿英”、“寿娥”等人名更是不知其数。“主长寿,子孙昌”的南岳,到处充溢着福寿文化的气息,最显眼的地方就是满目的“寿”字,除了最具典型的宋徽宗“寿岳”二字之外,从南岳山下一路看来,“寿”字不时映入眼底,其形态不同,大小迥异,蔚为壮观。“南岳衡山”牌坊是南岳衡山风景区标志性建筑,走近这座气势恢宏的牌坊,但见以“寿”为基调的须弥座上,四周均为篆书“寿”字雕刻,鲜明地展现了“寿岳”之主题。进入有“江南第一庙”之称的南岳大庙第四进御碑亭,四周额坊上有古篆飞金“寿”字个,体形无一雷同,故而民间称为“百寿亭”。登山拾级而上,更是处处皆“寿”,“寿”伴君行。有的刻在寺庙旁,有的刻在石岩上,有的就刻在游路旁。如百步云梯石上有“南维拱寿”,兜率寺后面巨石“寿”字,广济寺到茶园桥边的石上有一大“寿”字,为清代康熙初年的广济寺住持龙山和尚所书,望月坛下巨石上有“寿比南岳”,会仙桥有石刻“南山一境”,附近的石壁上还刻有“寿比兹岳”,到了南岳衡山最高峰祝融峰上,有一块年代无法考证的石碑,碑上刻有“寿比南山”四字,这一石碑在文革后重修祝融庙时,被作为基石发现于庙的基脚中,目前仍依稀可辨。这些单独的“寿”字或题句中的“寿”字,不管大小,不论书体,均苍劲雄浑,以示对寿岳的景仰之情。据不完全统计,南岳山上与寿有关的题刻近千处,一座山上有如此多的寿字,堪称天下一绝。话说“寿比南山”人不可以不死,但人可以长寿。于是,人们常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所谓“寿比南山”,原来是出自于《诗经·小雅》:“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比喻人的寿命像南山那样长久。但是,“南山”却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和长期的误解:有人将其解释为陕西省的终南山;有人解释为昆仑山,因王母娘娘居住在昆仑山的瑶池,其花园中种有年一熟的蟠桃,人吃了能长生不老;也有人解释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还有人解释为湖南华容的南山和湖南道县的南山等等。实际上,“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是指南岳衡山,早在《周礼·职方氏》中就提到“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荆州在今湖南、湖北两省,又称荆楚,南边荆州最著名的山叫衡山,那么,南山即是衡山了。如前所述,衡山是由轸星之翼分野出来,轸星之中有一小星叫长沙星,“主长寿,子孙昌”,人们由此而借名伸义,又把南岳称为“寿岳”,把衡山称为“南山”,故有“天下法院”之誉的南岳千年古刹。福严寺有对联云:“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门。”《重修广济寺记》更是明确写道:“南岳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称为寿比南山者,即此岳也。”南岳衡山作为寿岳南山,南岳衡山之益寿环境勿庸置疑,它地处亚热带丘陵过渡地带,海拔超过一千米的山峰有20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从山脚到山顶,温差相距8度,上下0米垂直温度差,竟相当于从南至北公里的水平温差,山脚正盛夏,山中已深秋,这在世界上极为少见。有医学资料证明,空气中负离子浓度为个/cm3以上时,有利于强身健体,达到00个/cm3以上时,可以治病,而南岳的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达个/cm3左右,俨然一个天然大氧吧。翻开南岳史册,寿岳衡山自然寿星辈出。寿星是由一颗星辰转化而来的,它在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a星,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秦朝统一天下时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供奉寿星。《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据史载,高僧大道多为长寿,如南岳南台寺的石头希迁91岁,祝圣寺的承远和尚92岁。黄庭观的魏华存女道士83岁,建大庙的司马永祯88岁。这种年龄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可谓极为稀有的。而如今,南岳的寿星是越来越多,全区5万多人口中,近年来有百岁老人4个,90多岁的老人就有好几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南岳衡山自成一派的养生文化可谓由来久远。据考证,南岳养生文化始于魏晋,当时,魏华存(俗称魏夫人)在南岳潜心学道,饮甘泉,食山果,80岁时仍貌如少女。到了唐代则更盛,唐代有一个叫李泌的宰相,他是一位历仕四朝而能在关键时刻急流勇退的贤相。他几度隐居南岳,前后历时12年,而隐居期间,他练就种种强身健体、练功运气之法,并渐渐传入民间,山民习此成癖,从而普遍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众生仰求的南岳寿文化南岳经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了寿岳,寿岳又经长期的文化沉淀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寿文化”。那么,也许人们要问:何为南岳的“寿文化”呢?其实很简单,所谓南岳所谓南岳“寿文化”,它是一种广义的以长寿、祈寿为主体,包括与寿有关的举凡一切自然地理、人文古迹、文学艺术、衣食住行等在内的文化现象。元代佚名的《重修南岳庙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当时南岳大庙经重修后,其“宇栋之规模相辉,山川之气象改观”。于是,“四方之人,来朝观祝寿者莫不相与啧啧叹美”。这件事说明了一个十分简单而重要的问题,即来南岳朝拜观光之人,同时又都是前来祈福祈寿之人。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南岳寿文化之形成乃是与祭祀文化的形成相伴随的,南岳祭祀文化即是祈寿文化。南岳衡山的祭祀文化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即对山岳的崇拜。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它是古代先民们的科学知识极度贫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情况下而产生的一种幻觉。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对山神崇拜的概念。到了夏代,人们对于山川的崇拜有了一定的定制。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人们对山川的崇拜更加得到加强和系统化、常规化,“五岳四渎皆有常礼”。天子封禅祭祀天地的同时,要“柴,望秩于山川”。对山神进行大祭,为山神设祠,派专职祭司管理,祭祀也很规范。在对名山大川、土地田畴、江海湖泊的祭祀崇拜中,五岳山神被列为首位。于是,对南岳衡山的拜祭,或者说南岳的祭祀文化,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即祈福祈寿。上为天地、国家江山社稷祈寿,下为百姓黎民、天下苍生祈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岳祭祀文化就是“祈寿文化”。我们可将它简称之为“寿文化”。既然说南岳寿文化的中心是“寿”,南岳祭祀文化即是“祈寿文化”;那么,这种祈寿文化必然要有一种载体,或者说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祭祀场所来加以体现。这个载体或祭祀场所就是祭祀南岳衡山之神的主庙南岳大庙,它座落在南岳古镇的北端,是一座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三位一体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中“寿文化”的氛围与蕴义于其中,布散于其表:首先,南岳大庙的主体建筑正殿,即圣帝殿基本上是采取的帝居“九五”之制。什么叫“九五之制”呢?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大殿开间为九,进深为五的形式。从建筑平面来看,南岳大庙的圣帝殿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极为相似。于是,后世均用“九五”来尊称帝位,为皇帝所专有,蕴含着“与天同寿”之意。其次,整个南岳大庙的平面布局采用的是九进制。自南至北依次为棂星门、奎星阁、正南门(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等九进,隐含着“长久长寿”之意。再其次,第四进御碑亭因四周额枋上有古篆“寿”字个,民间称为“百寿亭”,其碑座为一大青石屃贔,“屃贔”就是民间所称的“寿龟”或千年老龟。龟能长寿,有灵气,在人们的心目中为长命之灵物,是“寿”的代表,故凡来南岳衡山祈福祈寿之人,此为必到之处。步入新世纪以来,南岳祈寿又添胜景——中华万寿大鼎,它位于南岳大庙东北向的驾鹤峰,为唐末五代福寿寺旧址,自古就有高僧开坛、信众如云之盛景。大鼎高9.9米,重56吨,寄寓中华民族九九归一,中国56个民族精诚团结,亲如一家;中华万寿大鼎四周刻有自中国有史以来各朝代、各民族和当代华夏儿女书写的不同字体的寿字一万个,象征着中华民族万寿无疆,表达了对天下万民同福长寿的美好祝愿。万寿大鼎落成时,成千上万只白鹤在大鼎上空翱翔,忽有成千上万只仙鹤齐聚大鼎上空盘旋,经久不散,如行朝贺之礼,气势之磅礴,鹤阵之浩大,乃世间罕见。人们无不顿感神奇,认为“万鹤来仪”之奇观,展示了松鹤延年、寿比南山的吉祥寓意。“祈福上南岳,求寿登衡山”,步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当地政府深入挖掘博大精深地寿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中华寿岳”国际旅游知名品牌形象,成功地举办了数届中国南岳衡山国际寿文化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今,南岳庞大的进香队伍,虔诚的祈拜姿式,绵延不断的香火,似乎都在诠释南岳众生仰求的祈寿文化。 衡山生活通,衡山人自己的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