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5日 读大学的时候,在浙江大学念书的高中同学给我写信,信封上留下的地址是:浙江大学六和塔校区。于是,六和塔就在我心中占据了深深的一隅,我想它应该是一个很梦幻的地方,与西湖应该很近吧。等我来到了杭州,每次坐车路过钱塘江大桥忍不住看一眼镶嵌在黛色山峦中的六和塔,只觉得她很安静,很神秘,与奔腾的钱塘江形成奇妙的反差,更与江对岸那繁华现代的滨江区形成鲜明的对比。四季变换,时光流转,其实六和塔也幻化出不同的颜色,春天它耸立在新绿中的层峦叠嶂里,秋天它融入在五彩斑斓的山色里,不同季节,它和周围相得益彰。但是,瞎忙的生活让我未能近距离去见识一下六和塔的真面貌。 今天我和郭老师相约去六和塔逛逛。今天依然是搭公交车去,总感觉搭公交车能够看到城市的腰线,而坐在小汽车里只能看到城市的小腿。我们先从古树参天的虎跑路下车,被路两边新绿色的梧桐树和水杉构成的绿色“瀑布”云迷住了,更被俏皮路灯所吸引。 古铜色的方形雕刻灯座上面,亦是古铜色的灯柱,从灯柱上面垂下来两个可爱的钟形铃铛一样的路灯,超级可爱,像极了一对可爱的顽皮小沙弥。 我们决定沿着两岸耸立着挺拔杉树的虎跑路一直走到六和塔。这些高耸入云的水杉树中间还点缀着乌桕树,法国梧桐树。他们构成了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把我们置身于一个绿色隧道的感觉,而两旁绿色的山夹着这一绿色隧道。 一、吴山明美术馆 我们慢悠悠地沿着虎跑路走,穿过了钱江大桥的桥墩,然后在之江路和虎跑路交汇的地方发现了一处奇特的建筑,建筑外壳雕着浮世绘的感觉。我们俩一探究竟,走近一看,发现是吴山明美术馆。 图:吴山明纪念馆外观 吴山明美术馆的厅堂很幽雅别致,一扇玻璃天窗,便把窗外的蓝天白云、绿影婆娑、秋高气爽都带到了美术馆内,天窗下面两边都竖立着两排翠竹,正对着大门的一扇墙壁中间的象牙色雕窗外侧是一墙的爬山虎,更增添了园林风光。 图:吴山明纪念馆门厅 吴山明美术馆以收藏、研究、展示吴山明书画艺术作品和文献史料为主体,同时开展对中国画艺术的世界性研究、交流与推广。吴山明艺术生涯中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品都在此展览,包含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瓷画等作品。 从右手边进入展厅,首先展示的是吴山明的生平大事记。吴山明先生是浙派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画教育的一代领军者。该大事记从时间轴线上完整展现了吴山明先生艺术风格从形成到变法、成熟的4个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浙派人物画时期、八十年代意笔线描时期、九十年代宿墨变革时期、晚年宿墨法全面成熟时期,从而全面呈现了吴山明先生艺术生涯各个不同时期的艺术创新与研究方向。 图:吴山明人生大事记 展厅主要展出吴山明先生部分捐赠作品,其中包括早期代表力作《陈毅像》、《小菊》、《饱经风霜的藏族老汉》等,中期力作《生计》、《风雨牧牛人》等,晚年耗时两年完成的12幅大型组画《香格里拉》,《知白守黑-黄宾虹像》、《麟凤之象》等。展览分“高格写魂”、“墨意文心”、“蔼然师者”、“赤子人生”四大板块,立体完整地展现了吴山明先生的艺术人生和艺术成就。 图:《麟凤之象》 图:《香格里拉》 展厅中还有《宋氏三姐妹》、《林徽因》、《琼崖妇女》等画作。最吸引我们的是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的悼词,真的写得非常洗练又情真意切,用词十分精准。 意笔高境浙派领军 ——吴山明老师追思会发言许江 吴山明老师仙逝的消息传来,虽早几日已有病重的听闻,但仍感猝厉。大师艺道,仁师开缘,仍在眼目前徘徊。老师众般的好,涌上心头,挥之难去,深夜无寐。前天夜里北京来电,要我简要评价吴山明老师,我脱口而出:新一代浙派人物画的旗帜,美院中国人物画教学半个多世纪的领军者,宽厚大度的哲匠仁师。 新一代浙派人物画的旗帜,吴老师当之无愧。一年多之前,方增先先生去世,那是创建浙派人物画的一代旗帜。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现在又一代巨星陨落。两代其人均为我们的师者,其艺均代表一代画艺的最高水准。但他们的艺风有何殊异呢?我想吴老师最大的特点即是意笔的自觉。方先生一代人创造性地运用中国画的笔法来解决当代人物的造型问题,并赋予独特的形神兼备的语言方式。又在长期的磨洗中,凝练折叙之笔与大块渲染之间跳匿转换的风飚狂蹈式的表现手法。吴山明老师后出十年,有较好的造型基础的跬积,有人物画笔法的广泛积累。明漪绝底,奇花初绽。他很早就专注到墨的情趣,墨既是中华历史上的高贵之物,又是笔墨表现的最具风神、最含情趣的核心部分。这是一种天赋的自觉,吴老师从这里发现了宿墨,在人物画这一造型要求很强的田园里,展开意笔人物的长期探索。宿墨者,隔夜之墨。吴老师肯定对随着时间变化而呈现的墨色之变给予特殊且旷日持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