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记录人的符号,古人的姓名与今人不同,特别是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都有名、有字,还有号。例如宋代的王安石,字介甫,号荆公;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名、字、号这一中华文明传承了几千年,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名、字、号连用的就不多见了。但比较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还沿袭名和字。例如,柳亚子,字弃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古时候,几个有贤名的文人集聚在一起,被人们冠以一个团体。如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他们是曹操父子之外的七个著名诗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刘桢。他们对于诗词、曲赋、散文的发展,都作出过贡献。 晋朝的“竹林七贤”是当时七位贤名之士。他们是阮籍(字嗣宗)、嵇康(字叔夜)、山涛(字巨源)、刘伶(字伯伦)、阮咸(字仲容)、向秀(字子期)和王戎(字濬冲)。这7位名士经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中,切磋诗文,放荡不羁,不愿意做官,公开反对晋朝政治制度,喜服食,好饮酒,能文章,擅音律,诗文颇负盛名,被称为“竹林七贤”。 初唐的文学家王勃(字子安)、杨炯、卢照邻(字升之)、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主要是指骈文和赋而言。在唐朝史诗上,他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者,唐初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领军人物。他们扭转了当时的不正文风,使五言律诗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和谐,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将七言古诗发展逐渐趋于成熟。 明朝的江南“四大才子”是唐寅(字伯虎)、祝允明(字希哲)、文徵明(字行,又字徵仲,号衡山居士)、徐祯卿(字昌谷)。他们四人都是苏州人,其中唐寅擅长画山水、工笔人物仕女,笔法清秀缜密、潇洒飘逸。祝允明擅长书法,集各个书法家之长,融会贯通,发展为自己独特草书,被誉为明朝第一。徐祯卿擅长诗文,纵横驰骋于汉唐之间,诗词格调高雅、风流;文徵明则是书画双绝“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擅长山水、花鸟、人物,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其各种书法成为后人临摹的范本。 清朝的“扬州八怪”,是乾隆年间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上革新派画家的总称。其人数和姓名说法不一,主要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扬州八怪”的共同特点是愤世嫉俗,不向权贵献媚取宠,同情民间百姓疾苦,他们的文学素养非常高,大多擅长美术、书法、文学、治印,被称为诗、书、画三绝。 谈到清朝的“扬州八怪”,笔者又陡然想起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从前笔者以为“八大山人”也像“扬州八怪”一样,是一个擅长诗、书、画的团体八个人。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个人。“八大山人”生于年,卒于年,原名朱耷,江西南昌人,明朝宗室后裔。明朝灭亡后,朱耷出家为僧,他的一生像齐白石一样,字号极多。朱耷法名传綮,号雪个、个山、屋驴、人屋,其中“八大山人”最为知名,清朝著名画家。他曾经弃僧入道,改名朱道朗,字良月。他的字“良月”,就是把“朗”字拆开用的。他一个人为什么叫“八大山人”呢?笔者猜想:大概是取他“朱耷”两个字的各一半。因为“朱”字是“牛”和“八”组成,“耷”字是“大”和“耳”组成。“山人”乃山野村夫谦称,因此用“八”和“大”自称“八大山人”。这是一种隐语。 传统戏曲“四郎探母”中,杨四郎流落番邦,他隐姓埋名,被番邦招为驸马,他自称是把“杨”姓拆开,改名“木易”的(其实“杨”的繁体字是“杨”,右边不是“易”,而是“”。“易”只是形似)。 现代作家鲁迅先生,姓周,初名樟寿,后改名树人,字豫才。“树人”就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他的笔名为什么叫鲁迅呢?因为他的母亲姓鲁,“迅”字是“快、速”的意思,“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吗!鲁迅出生在清末民初,他亲眼目睹了外洋列强,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笔名“鲁迅”,喻“迅雷风烈天必变”之意。黑暗的旧社会即将过去,光明的新社会即将到来。 古人的字和号是文雅的称谓,字和号比名字更胜一筹,叫得更响。比如宋朝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清朝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曹霈,字梦阮,号雪芹…… 现当代的文人、学者、作家的笔名,同样比本名出名。再比如茅盾(沈雁冰)、巴金(李尧棠)、冰心(谢婉莹)、夏衍(沈月熙)、丁玲(蒋冰之)、莫言(管谟业)、二月河(凌解放)等等。对有的作家文人我们只知道其笔名,却不知道其本名叫什么。 老人世界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