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系列 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让我们身处徐家汇源的大气场中,与海派文化相识相逢,和经典时尚相依相伴! 本期主题 《毕卡第公寓今昔,浪漫的见证》 1月26日(周六),在正式踏入己亥猪年前的戊戌狗年最后一期“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活动,由著名海派作家朱惜珍老师,引领大家带着欣赏的趣味,走进了俯瞰衡山路梧桐长廊的衡山宾馆,与各位分享了这座毕卡第公寓的今昔。 朱惜珍,著名海派作家。创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早期以小说和抒情散文为主,年起,开始历史人文的非虚构写作,先后有《海上学人——一蓑烟雨任平生》《永不飘散的风情》《花园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处的别恋》《走进草根艺人》《在上海寻找上海》《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等城市文化主题的专著出版。作品曾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读书》等多家杂志转载。《在上海寻找上海》一书获年沪上四十家出版社近50位社长总编联袂推荐的80本优秀图书之一。《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全三册)入选年第三季市民修身书单、年五四荐书榜单及年《老洋房阅读之旅》推荐读物。 在衡山路、宛平路、建国西路、广元路的交会口的尖角上,有一栋外立面呈“八”字型的西方近代式建筑,矗立在街角鹤立鸡群,以法国北部诺曼底和香槟之间的一个大区毕卡第(Picardie)名字命名,故称毕卡第公寓,也就是今天的衡山宾馆,是徐汇区具有文化特色的地标性五星级酒店。 毕卡第公寓,曾是上海豪华家庭式公寓楼典范。作为当时上海又一栋气派的高档公寓楼,其非常西方的建筑装饰风格、暖气煤卫等完善的生活设施,吸引了当时上海煤气公司经理、大美查账局总经理等一些外资企业高级职员及犹太裔富商入住。其中,中国籍入住者只有两家,一家是广东富商谭家,另一家就是张静江女儿张蕊英与夫婿川沙富商瞿谷卿之子、美国留学生瞿濂甫(志洁)家。 毕卡第公寓上世纪五十年代仍为居民住宅,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旅馆,称衡山饭店,上世纪八十年代更名为衡山宾馆,年以纪念曾经的毕卡第公寓,更名上海衡山毕卡第宾馆(ShanghaiHengshanPicardieHotel),笑迎八方来客。 海派之源-徐家汇源最美高度,“数读”衡山宾馆 毕卡地公寓立体车库设计图纸曝光,85年前外国设计师如何解决停车难? 总统套房只有总统能住?来“毕卡第”满足你的好奇心 这座由法商米纽弟建筑艺术事务所(MinuttiCo.)设计的毕卡第公寓,透露着复古与时尚并存的经典气质。其以典型的ArtDeco(即艺术装饰风格,也被称为装饰艺术)为建筑爱好者所熟知,是当时上海摩登建筑的代表。 眼前是ArtDeco,脚下是四季风情 现衡山宾馆内的毕卡第西餐厅,其餐台顶上仍然保留着ArtDeco的典型“太阳徽章”装饰,是餐厅的一大亮点。 活动结束后,游客参观毕卡第餐厅 创意海派西餐网红栗子粉蛋糕衡山宾馆有着独具一格的创意海派西餐、最好的法式西餐厨师和资深西点师。 曾任上海衡山宾馆厨师长、西菜高级技师的郭万棠师傅,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新的“法式烙蛤蜊”吸引了无数食客,另有俄式沙拉、红菜汤等卖相又好味道又棒,一看就有食欲的美食,都是老克勒赞不绝口的美味。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只要西哈努克亲王来华,郭万棠师傅就去京亲自主持亲王的膳食工作。西哈努克曾这样评价郭万棠师傅的手艺:“这是我在中国吃过的最好的法式西餐”。 郭万棠师傅 上世纪20年代,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上有家DDS咖啡馆,老上海人称“迪迪斯”,DDS的西点师潘博亮,发明了这款栗子粉蛋糕。潘博亮师傅后来到了衡山宾馆,授艺徒弟应关葆。应关葆向潘师傅学习了很多西点制作技艺,栗子蛋糕是坚持做到现在的,跑遍全国,挑选栗子品种,并在原有味道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秉持着纯手工、零添加,用心做出来的栗子粉保质期只有24小时,是一口限时的美味小点。 应关葆师傅 衡山的栗子粉有着“东方的西点明星”的美誉,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来上海指导建设工作,下榻衡山宾馆,宾馆用栗子粉蛋糕招待,外宾相当欢喜。电影演员秦怡、赵丹、王丹凤,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袁雪芬等人的记忆里,都留存着栗子粉蛋糕的芬芳。 应关葆师傅在现场 上海街巷中曾经留传着这样的民谣:“入口栗子粉,润肺爽心门,外带风飘香,夹道也相闻”在很多老一辈上海人的记忆中,栗子蛋糕可谓是上海小囡童年不可或缺的甜美回忆。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活动现场,从17岁就在衡山宾馆工作的应关葆师傅,亲自与大家分享他与栗子蛋糕的不解之缘。曾经自应师傅退休后,栗子粉也跟着销声匿迹了好几年,期间不少以前的常客经常来问询:“栗子粉怎么没有啦?”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年衡山宾馆返聘回了应师傅,栗子粉又回到了大家的身边,并再次人气爆棚,成为新生代们喜爱的网红美食之一。 路过衡山西饼屋,记得拐进去带几个栗子粉回家噢~ ◆编辑、部分摄影丨HA.z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