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8/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扩散怎么治疗 https://m-mip.39.net/nk/mipso_6751574.html

宋代著名官吏、文士兼居士张商英在其所撰之《护法论》中云:“天台南岳,罗汉所居,应供人天,屡显圣迹。”所述即是南岳衡山与天台山之共性因缘——都是“罗汉所居”并“屡显圣迹”之处,或者说都有着这种传说。而其因缘的纽带,便是方广寺。

关于南岳衡山方广寺的历史,笔者尚未见到过系统深入的研究文章。只有寺院或地方文化研究者所撰写的介绍性文字。互联网的百度百科糅杂了这些文字所整理出来的简介,不止是错误甚多,更增添了混乱。如称:

方广寺分上方广寺、中方广寺和下方广寺三寺,是天台宗著名寺院。宋建中靖国元年(),始建石桥寺,宋绍熙四年()重建,中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南岳四绝”之一,位于南岳衡山莲花峰中央花蕊之上。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五零三年)。寺院因年久失修,庙宇房屋毁坏殆尽。年10月14日,下方广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

又云:

天台为东南第一名山,上方广乃天台开山之第一古寺也,溯自东晋昙猷尊者,以神通道力,降伏山神,而为开山,创建此寺。初名石桥寺,以在石桥之侧,过石桥则有方广寺,乃五百应真寄居之圣寺。天台山下方广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风景区北部,距县城二十五公里。据传是五百罗汉应真显化的地方,故下方广寺以五百罗汉道场而著称。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公元五零三年)。

这些描述,将南岳与天台山的方广寺混为一谈,致使人们不知所从。而且,哪怕是关于天台山方广寺(石桥寺)的创建时间,前后文又有矛盾,或称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或称创建于东晋昙猷尊者,显然均不可信。

实际上,对于南岳衡山的的方广寺,不止是今人的叙述语焉不详,某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也非常凌乱。即使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为衡阳本地人、又在南岳后山避难隐居多年的王夫之,在其所撰之《莲峰志》中,关于方广寺在明代之前的情况,包括其发展历史及曾经驻锡过的僧侣等,也只是罗列了一些常见于其他文献中之众所周知的记载,并且非常简略,并且不乏疏误,对于了解、尤其是研究方广寺,并无多少助益。这是因为王夫之是一位思想家而不是史学家,他所专注的是形而上的思辨而非形而下的考证,因此,哪怕是他的《读通鉴论》、《宋论》等,更多的是论而非“史”,故不必苛求。基于此,本文拟以“五百尊者道场”为例,对南岳方广寺与天台山方广寺的因缘关系进行考述,并借以澄清部分史实。

一、历史文献中关于南岳衡山方广寺的记载

对南岳方广寺记载得较早而又较为详细的,是南宋道士兼学者陈田夫所撰辑之《南岳总胜集》。该书虽然撰辑于南宋绍兴年间,但其资料来源则更早。正如他在《南岳总胜集·总序》中所云:

衡岳之记,有《寻胜》、《证胜》大、小二录,《胜概集》、《衡山记》,皆近代好事者编集,疏略何多,并各执于一隅,不能广其登览。故僧作《寻胜》,则道家之事削而不言;道作《证胜》,则僧舍之境阙而不书。不惟不究二教之始终,抑亦蔽诸峰之殊异。……愚因圃暇,合前四《记》,广为修之,删其重复,补其阙略。寥寥空山,绰有年岁,漫峰跨谷,未始云劳,探胜寻真,顿觉志勌,搜求内教,博采仙经,并讨旧记,断自三皇已来,迄于我宋,约数千万载之间,得道真仙,凡经涉于南岳者,必为之纂录。

又该书署名“拙叟”的序云:

阆中道人陈耕叟有焉,庵居南岳紫盖峰下,往来七十二峰之间三十余年。心有所慕,不勌求访。前古异人高僧岩居穴处,灵踪秘迹,考其事而纪之。所历滋多,所获亦广,遂积而成编,名曰《总胜集》。凡岳山之邃隐,与夫观寺之始末,古今之题咏,有关于胜趣者,靡不毕录。……虽然是编之作非特资于好事者寻幽讨胜,一时登览之兴,固有素怀净缘,默存真趣,按集迹事,感今怀昔,一旦契其夙心,发其雅志,悟修真之至理,躅前人之超然,仰山景行,鱼筌兔蹄有在于是,则于是编之作,庶几为知者有取也。

由此可见,《南岳总胜集》的撰写,不但搜求博采了前人著作,还“往来七十二峰之间三十余年,心有所慕,不勌求访”,进行了“漫峰跨谷”、“探胜寻真”的实地考察,尤其是对“观寺之始末,古今之题咏,有关于胜趣者,靡不毕录”,无疑具有较为详实可信的史料价值。

关于南岳方广寺,《南岳总胜集》之“五峰灵迹·潜圣峰”条记载云:

昔高僧希遁游南岳,遍寻方广寺,访慧海尊者,经年了无踪迹。忽一日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诘之来迟。宿送出,人屋并寺了无所有,因以名之。……又有祝融寺僧,于他处抄化五百副供器,约施主访山寺,或日遍游,并亡(无)名迹,至暮望融顶之西,隐然精舍,见化主云:“何来晚?”待之甚厚。游西轩有服黄衣贵人假寝,僧曰:“圣帝也,避喧秽憩此。”洎送出门,了无所有,但荒山而已。

此处所述“昔高僧希遁游南岳,遍寻方广寺,访慧海尊者”云云,王夫之《莲峰志》引述后作“昔高僧希迁游南岳,寻方广惠海尊者,了无踪迹,一日见精舍号方广,遇尊者,诘之,留一宿去”,将“高僧希遁”误作“高僧希迁”,而恰恰唐代著名僧人石头希迁禅师曾经长期结庵禅修于南岳,致使后人承袭王夫之的疏误,以为是石头希迁禅师在禅修之余去寻觅惠海尊者的遗踪。《南岳总胜集》之“五峰灵迹·莲华峰”条记载云:

莲华峰下有方广寺,八山四水周回环匝。昔人题诗略云:“寺在莲花里,群峰附花叶。”又范寅亮一联云:“寺藏螺髻顶,人在藕花心。”北有灵辙源车辙迹,《记》云:昔罗汉居此,鬼神运粮,车辙道也。东望芭蕉庵,乃宋高僧宗炳修行之所。北有灵源塔。

此处所载罗汉居此、鬼神运粮的车辙道遗迹,后世修建有车辙亭,位于方广寺之右。从下文可以看出,传说居此运粮的是五百罗汉,但王夫之《莲峰志》却记载为“相传百八阿罗汉运粮于此,憩力分餐,以为灵迹”。罗汉或为十八,或为十六,或为五百,从未有百八罗汉之说,王夫之之说不知从何而来?但显然是错误的。

《南岳总胜集》之“五峰灵迹·天堂峰”条记载云:

……又草衣和尚曰定名,后迁妙高峰,结草为衣,因而呼之。其草茎两两相缠,如绦有垂头,名曰“罗汉绦”。自天堂、潜圣岩窦中多生。……其草自岩而垂,亦曰垂岩草。昔人咏罗汉绦诗云:“五百移栖绝洞深,空留辙迹杳难寻。绿丝绦带何人施,长到春来挂满林。”

“昔人咏罗汉绦诗”之“昔人”,即北宋早期的湖湘著名诗人毕田。明人李贤等撰《明一统志》云:“毕田,长沙人。博学有文,尤工于诗。(宋)真宗朝以吏部(郎)兼王府侍讲。一日,居经筵,值天寒,奏蠲临湘七都科调。里人德之,因祀焉。”清迈柱等修《(雍正)湖广通志》“乡贤志”的记载与此相同,但在“古迹志”中记载毕田的遗迹时,称:“湘阴县,读书坪在县二十二都,宋毕田读书于此。”可知毕田为长沙府湘阴县人。毕氏撰有《湖湘故事》(又名《湘中故事》)一书,所记均为湖湘掌故;现存诗亦多为关于湖湘各地名胜古迹之掌故者,其中包括多首关于对南岳名胜的题咏。毕田所咏之“罗汉绦”便生长于南岳后洞方广寺附近,宋人阮阅撰《诗话总龟》云:“(南岳)后洞有草蔓结如带,长丈余,附木而生,相传谓之‘罗汉绦’。毕田诗云……”何谓“后洞”?《南岳总胜集》称:“(南岳)十五洞:朱陵洞、黄乐洞、舜洞、白云洞、西明洞、观音洞、迭相洞、前洞、玉清洞、九真洞、妙喜洞、灵境洞、宝真洞、罗汉后洞、倒洞。”其中的罗汉后洞便是因其为五百尊者(罗汉)所居而得名。

《南岳总胜集》又云:

梁天监中,有高僧希遁,精修梵行,默诵教典,隐于丛林,时人莫能知。因度夏天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未尝懈怠。遁欲辞去,乞师诲言。师云:“汝戒行无亏,惟是诵持声喧众,听汝当于南岳方广寺为会。”遁闻之骇然致恭,知师能通心,非常人也。及至南岳询访其寺,远近耆旧咸云山中诸寺无有名方广者。遁自谓至人实语,岂欺我哉?乃历岩谷,祈见道场。一日忽于七十二峰间遇精舍,号“方广寺”。其地平坦,灵泉交流,鬼神运粮,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迟耶?”遁赞叹作礼。师曰:“此五百尊者道场。未当居此,汝当居在西北峰顶。”乃留一宿而去。如尊者之言,结庵其处,至大通六年。即其庵建方广寺。

《南岳总胜集》在记述南岳历代佛教寺院和道教宫观时,对方广寺又有专门的记载:

方广崇寿禅寺在岳之西后洞四十里,与高台比近在莲花峰下,前照石廪,旁倚天堂。传记云:梁天监初,有僧希遁,因度夏天台遇惠海尊者,朝昏承事之。海云:“汝当于南岳方广寺为会。”洎遁至南岳,访方广则无之。后忽值一精舍号“方广”,有鬼神运粮,金牛服乘。俄见海师出门,问曰:“汝何来之迟也。”遁愿留。海云:“此五百尊者所居。汝居处在西北峰顶。”留一宿而去。出门,已失尊者及方广众。遁即如其言,结庵其处。后建方广寺。本庙赐“崇寿”为额,今所谓圣寿寺基是也。中夜尝闻钟磬声,出山谷见圣灯。元丰中,山洪暴发,乃纪和尚开山卓锡移建今寺。李白咏方广诗一绝云。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

按梁大通年号只有二年,为公元至年;而紧接着的“中大通”年号正有六年,即至年。此处称“大通六年”,似应为中大通六年()。此为关于南岳方广寺创建之事最早且最为详实的记载。按照这一记载,相应的史实是:在梁天监年间(~),有一位名希遁的高僧在天台山度夏,遇见了慧海尊者并向其请益。在离开天台山时,慧海尊者相约在南岳的方广寺再会。希遁来到南岳后,寻觅方广寺,但远近耆旧都称在南岳诸佛寺中没有名为方广寺的寺院。希遁认为作为高僧的慧海尊者不会有欺骗他,故乃在山中到处寻找,希望能够找到这所道场。一天,在山中看见一处精舍,名为方广寺,“其地平坦,灵泉交流,鬼神运粮,金牛服乘”。见慧海尊者来到寺院门问他:你怎么来得这么迟啊?并且说:这是五百尊者的道场,你不当居此,而应当停居于西北峰顶。希遁在方广寺留宿一夜,然后遵照慧海尊者的指示,在所指定之处结庵。到了中大通六年(),又在结庵处建方广寺。这所寺院在北宋时被赐额为“方广崇寿禅寺”。北宋元丰年间(~),因山洪暴发,寺院被冲毁,一位名纪和尚的僧人开山卓锡将方广寺移建到陈田夫所记载之现在的位置。

根据这一记载,希遁是在梁天监年间于天台山见到慧海尊者,而后来到南岳,再次与慧海尊者相见后结庵于南岳,然后于梁中大通六年在结庵处创建了方广寺。而包括王夫之的《莲峰志》在内的一些文献,正是在概述上述记载时作了省略,并将希遁于天台山初见慧海尊者的时间与在南岳再次见他的时间相混淆,从而认为南岳方广寺的创建时间是梁天监二年()。最值得注意的是,希遁在南岳寻觅方广寺时,当地的老人们都说南岳并没有这样一所寺院,而慧海尊者也说这是五百尊者的道场,并不是你所(能够)停居之处。表明,在希遁结庵之前,南岳方广寺并非实有,而是所谓为五百尊者所居的“方广灵境”。下文对此将予以讨论。

在南岳,与方广寺密切相关的还有一所寺院,即上述与方广寺同在莲花峰下的高台寺,又名高台惠安禅院,《南岳总胜集》云:

高台惠安禅院在后洞妙高峰下,与方广比邻,山势幽邃,景物与山前不侔。本朝赐今额。寺前五十步正险绝处,石上有迹如车辙状。记云:昔五百罗汉居此。闻惠思和尚将至,乃相谓曰:“山主即至,我辈当避之。”遂徙他所。今辙迹尚存。记云:乃鬼运粮以供厨馔。又西有水源,自岩下出,莫知其所,自号“灵源”。宋宗炳有庵在灵源之上,今芭蕉庵是也,尚存基址。

此处所述,高台惠安禅院在南岳后洞妙高峰下,与方广比邻。所谓“后洞”即前引《南岳总胜集》所云之列名南岳十五洞之一的罗汉后洞,罗汉后洞正是人称昔五百罗汉居此的方广灵境之所在。“自岩下出,莫知其所”之“灵源”为南岳方广寺的一处灵迹,宋代方广寺的僧人曾经在此修建有“灵源阁(塔)”,北宋著名僧人惠洪觉范禅师于政和四年()春天遇赦从海南岛渡海北归经过衡山时,应方广寺住持誉禅师的邀请短暂驻锡于方广寺时,便是寓居于灵源洞旁的灵源塔(阁)下,惠洪禅师将这一静室命名为“甘露灭斋”,并撰有《甘露灭斋铭(并序)》。

宋代文士史尧弼有《题南岳方广后洞五百罗汉所居二绝》,诗云:

岳势扶舆峻莫攀,岂知深处锁幽闲。千岩万壑争回互,别有乾坤藏此间。

山自周回溪自流,沉沉万籁不胜幽。此间有句谁堪话,五百真人今在不?

史尧弼(~后不久)字唐英,眉州人。生于宋徽宗重和元年()。尝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东坡,留馆于潭州(今长沙市)。与张栻游,每开以正大之学。绍兴二十七年()与弟尧文同登进士,未授官而卒。撰有《莲峰集》三十卷。这首诗就是他与张栻同游南岳时所作。诗中所谓“别有乾坤藏此间”,“五百真人今在不”,便是对南岳方广后洞五百罗汉所居灵境的题咏。宋代诗论家阮阅撰《诗话总龟后集》也记载了一则掌故,称:

大观中,吴兴郡有邵宗益者,剖蚌将食,中有珠现罗汉像,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绫毕具。僧俗创见,遂奉以归慈感寺。……曾公衮(诗)云:“不知一壳几由旬,能纳须弥不动尊。疑是吴兴清霅水,直通方广古灵源。月沉浊水圆明在,莲出污泥实性存。隐现去来初一致,莫将虚幻点空门。”一时名公和篇甚众。今藏慈感寺。

诗中亦将佛教之罗汉与“方广古灵源”联系在一起。可见,在宋代乃至之前,“方广灵源”为罗汉所居之灵境的说法,乃人所共知。

二、历史文献中关于天台山方广寺的记载

再看历史文献中关于天台山方广寺的记载。宋人陈耆卿(-)撰《赤城志》云:

石桥在县北五十里,即五百应真之境,相传为方广寺。有石梁架两崖间,龙形龟背,广不盈咫,其上双涧合流,泄为瀑布,西流出剡。中梁既峭危,且多莓苔,甚滑。下临绝涧,过者目眩心悸。昔僧昙猷欲度梁,访方广,忽有石如屏梗之,旧号“蒸饼峰”,孙绰赋所谓“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是也。凡往来人,供茗乳花效应,或宝炬金雀。灵踪梵响接于见闻。石鏬有木瓜尤异,华时青蛇盘纠枝干,至实落,供大士乃去,人目为护圣瓜。(杨蟠诗云:“金毫五百几龙尊,隐隐香山圣迹存。方广寺开无俗路,优昙花现有灵根。一峰突岸临天壁,阙涧淙桥透石门。今日不将心洗尽,更从何处觅真源。”赵湘诗云:“白石峰犹在,横桥一径微。多年无客过,落日有云归。水净苔生发,山寒树著衣。如何方广寺,千古去人稀。”)

这一记载表明,天台山的“五百应真之境”位于天台县北五十里的石桥,相传为方广寺。而石桥并非真正的桥,只是一道龙形龟背的石梁横架于两崖之间。这道石梁的宽度不超过一咫(按:咫中国古代的长度单位,周代指八寸,合现市尺六寸二分二厘),显然,这样的石梁只能作为鬼斧神工的景致看,而不能作为真正的石桥来使用。况且,即使是石梁可以通行,走到对岸也迎面被“有石如屏梗之”,不能再往前行走了。明代著名旅游地理学家徐宏祖(徐霞客)曾经实地考察,《徐霞客游记》称:“初四日,……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馀,长三丈,架两山凹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隤,百丈不止。予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反。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正如《赤城志》引诗所云:这是一道“多年无客过”的石桥(梁),石桥的对面仅仅是隐隐圣迹存,一言以蔽之,至少至陈耆卿撰写《赤城志》时,这里尚未有名为方广寺的实体寺院,有的只是传说中之“五百应真之(灵)境”,因此诗人才有“方广寺开无俗路”,“更从何处觅真源”,“如何方广寺,千古去人稀”的感叹。

明代著名学者陆容(—)也对天台山的石桥方广寺进行过实地考察,在其所撰《菽园杂记》中云:

骆宾王《灵隐寺》诗有“待入天台路,看予度石桥”之句,释之者云:“赤城山上有石桥悬渡,石屏风横截其上。”赤城山即天台山之一也。又引顾恺之云:“天台石桥广不盈尺,长数十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尝问之天台人,亦极夸其幽逈奇,绝似非人世所有者。壬子七月十八日,与潘佥宪应昌乘兴往观,跋涉岭涧,行三十馀里,至其处,路极险僻。盖天台诸山之水自西北流者,中分二派,一下自南,一下自东,皆会于此。当二水之冲,有石隐隐横亘其下者三,横石之外,石势直下,壁立数丈,飞瀑下泻,其声如雷,而石桥正当其前。桥之两端抵涧两崖,约长数十步,其上中隆而旁杀,若窑背然。其下齐平如截。桥之下,石势壁立而下者,又数丈飞瀑出其下,歕激震怒,势益湍急。自此而下,其深莫测矣。始信其幽怪奇绝,诚非人间所有。又以知石桥本在山下深涧中,彼以为悬渡赤城,山上石屏风横截其上者,皆妄也。应昌生长,天台亦未之到,则台人所云其中方广寺为罗汉出没之处,皆谬妄不足信矣。

经过实地考察后,陆容的结论是:石桥的“幽怪奇绝,诚非人间所有”,但“台人所云其中方广寺为罗汉出没之处,皆谬妄不足信矣”。

明代天台山僧人释无尽(释传灯)在其所撰之《天台山方外志·山寺考》中云:

石桥寺,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旧传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毁于火。绍熙四年复新之。中有应真阁。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来、方广、先照诸亭俱废,惟昙花亭独存焉。万历甲辰,钱塘居士葛一鹏重新之。

释无尽在《天台山方外志·圣僧考》中又云:

……《楞严经》云: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此其证也。然有二途,以隐言之,赤城支提,即台山,是实报;石梁方广,即台山,是有馀也。……

石桥方广寺。按《西域志》云:天台山石梁桥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如晋白道猷尊者、陈智者大师,皆觌面相呈,事非影响,大圣隐显,故不可得见。

释无尽在此说得非常明白,区分得也非常清晰。他将世间实有的寺院归类于“显”,将并非实有的寺院归类于“隐”。上述石桥寺因为确实存在,便为显;而石梁桥方广寺并无实体存在,故列为隐。名为“石桥方广寺”者,谓作为实体存在的石桥寺“旧传五百应真之境,又有方广寺隐其中”也。换言之,即实者石桥寺,隐者方广寺,两者一体也。在《天台山方外志》中,列为“隐”的寺院仅有石桥方广寺一所,其余均为“显”于世间的实有寺院。正是如此,明代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在为《天台山方外志》所撰序言中说:“天台山……又五百应真行化此山,方广寺在有无缥缈间,土人时闻钟磬梵呗声隐隐从地中出。”

天台山之石梁及其为五百尊者(罗汉)应真出没之地,在宋代便已经传播甚广,大量的诗文之中记述了此事。人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世俗人等——到天台山,无不向往并欲寻觅到这有无缥缈间的方广寺,沐浴到罗汉尊者的灵光。如宋代高僧重显禅师(~)《送僧之石梁》诗云:

万卉流芳不知春,力岩畔涧下蹙红。皱碧乘兴复谁同,孤踪远雠敌,君不见五百尊者导雄机,灵峰晦育深无极。寒山老,寒山老,随沈迹迢迢此去须寻觅。花落花开独望时,记取白云抱幽石。

宋代名臣李纲(~)《陈国佐左司寄示天台山图以绝句两章报之》诗云:

往年曾读兴公赋,颇爱天台擅美名。数幅生绡传貌得,恍如陆地到蓬瀛。

应真飞锡游行处,峭壁危峰跨石桥。便欲远寻方广寺,却疑图上有嘉招。

宋人林季仲(生卒年不详,约年前后在世)《答宝林长老书》云:

……顷过石桥,留二绝句,其一云:卧听泉声似雨声,直愁泥滑马难行。世间疑似都如许,千百年来谁与明。其二云:今人议论只从多,蒉土那能障大河。我有室庐亦方广,归途不向石桥过。今人游石桥,谓真有方广寺者。何限说便饶舌,纸尽且休。

南宋词人韩元吉(~)《自国清寺至石桥》诗云:

出郭天驱气,阴车日亭午。漫漫山中云,犹作衣上雨。仙山八百里,胜概随步武。稽首金地尊,栖心玉京侣。浮空方广寺,楼殿若可睹。石梁泻悬流,下有老蛟怒。我来净焚香,千花发茶乳。拟访林下仙,飞来但金羽。

韩元吉在所撰《建安白云山崇梵禅寺罗汉堂记》中亦云:

……予尝游天台,至石桥,爱其山林之幽深,泉石之峻洁,以求望见所谓方广寺者,而神光钟磬之异,好事者往往能道之,则五百大士之神,其庇荫于世有不可诬。宋颖今为台州从事,盍一造其地,以吾言招之,于此方之民宜有以慰其意者矣。

宋人陈著(~)《跋僧石藏玉罗汉图》云:

藏玉以龙眠所画物初所跋《十六身罗汉图》求著语,余不事佛,安识罗汉?卷还之。则曰:“罗汉本无实相,满虚空是大方广寺,说著罗汉便是罗汉。如何是识?如何是不识?才说识,便不识龙眠之画物。初之跋,亦不过无香之香,无色之色,遇著便是,岂常见其面目之如何耶!”藏玉左手展图,右手执笔,濡墨以授,曰:“便下笔,莫蹉过。”余讶其强,不觉大笑,喷薄图画,为之欣舞。藏玉曰:“罗汉见矣!”因书其语,并发罗汉一笑。

据上述宋人诗文所述可见,尽管直至宋代,天台山石梁桥之方广寺并非实有,但作为五百尊者显迹之灵境,致使无数世俗及教界人士无不神往之而朝觐之,无论是作为信仰者心目中之实有,还是明知道其并非实有但仅仅为了满足好奇心去寻幽览胜,人们无不抱着“游石桥,谓真有方广寺”而往,否则何必去寻觅?至于是否实有罗汉在彼处,也不必认真,因为“罗汉本无实相,满虚空是大方广寺,说著罗汉便是罗汉”,因为在冥冥之中“其庇荫于世有不可诬”的事情是既不可能证实但也无法证其虚无的。

宋代文献中最有意思的记载,是南宋僧人古月道融所撰《丛林盛事》中记载的一件轶事:

尤延之侍郎于宗门甚注意。初自郎中出守台州,朝觐次。孝宗忽问曰:“卿去南台,地里图中有何胜概?”尤奏曰:“国清、万年。”孝宗大喜,又戏问曰:“朕闻方广有五百应真大士,元来是强人,忽然一时出现。卿以何法治之?”尤不觉竖起拳头云:“臣有金刚王宝剑。”孝宗喜动天颜。尤既至台,以宽慈御民,民甚爱之。但南台旱涝易得,尤尝作诗曰:“来雨一朝成汗漫,才晴三日人忧干。向来尽道天难做,天到台州分外难。”然黄堂政暇,多过报恩(寺)与佛照论道。佛照后赴冷泉之请,继请伊庵权住持,众常四五百。

南宋孝宗是一位笃信佛教的皇帝,对佛教的掌故非常熟悉。他曾经派人到径山寺供养五百应真(罗汉),并请宗杲禅师说法,而后孝宗亲书“妙喜庵”额赐予宗杲禅师。尤延之出知台州,在朝觐之时,南宋孝宗向他开玩笑说:我听说方广寺有五百位应真大士,他们原来是强盗,如果忽然一时出现,你用什么办法治理呢?尤延之称有金刚王宝剑。这本来就是一句充满禅意的戏语(戏问曰),类似于禅师们经常所说的机语,如某某禅师是强盗,某某祖师是小偷,佛祖怎么样,菩萨又怎么样,等等,本来就不能当真。有意思的是,百度百科在根据相关寺院网站资料所整理的文字中,却将此说成天台山“传说五百罗汉原是一群有文有武、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们在此相聚,抢劫赌博,无所不为。有一次观音菩萨到此,为了点化这批狂徒,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相开导,结果,五百罗汉深受教诲,终于改邪归正,各成正果。”而后据此认为:“因此‘五百罗汉’之说是始发于天台,而后传向全国的。”南宋孝宗皇帝的一句戏语,便演绎成有眉有眼的传说故事,进而当成作为论证的史实,不觉使人莞尔一笑。

由于天台山的石桥寺与方广寺为隐显之一体二名,故自元代开始,有些人干脆将石桥寺称之为方广寺(但似非正式命名),后来又在被认为五百罗汉隐身之石梁(石桥)昙华(花)亭附近修建了一所寺院,名之为上方广寺;如此,则石桥寺便成为下方广寺。此即前引《徐霞客游记》中所云“……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清《浙江通志》记载了石桥寺创建的时间,称:“石桥寺,《台州府志》:在县北五十里,相传五百应真之境。宋建中靖国元年建,后毁。绍兴四年重建。有观音应真阁。今有上、下方广寺。国朝康熙十七年,有范若铸者,祝发,名体弘,倾资重修,更建大悲阁。”这一记载清楚地指明,宋建中靖国元年建的是石桥寺,绍兴四年重建的也是石桥寺,“今有(之)上、下方广寺”乃是后来命名或新建的。正是如此,自元明以降,诗文中出现的天台山方广寺便虚实交相出现。如元人程端学《和题台州方广寺应诏画图》(三首)诗云:

瀑布声中隐约听,钟声欲出翠岚凝。也知地气灵如此,空现楼台千万层。

水激成钟仿佛听,楼台暂在眼中凝。要图宝迹归天子,须过危桥踏几层。

图里钟声曷可听,架空楼阁不长凝。李成再使生今日,楼阁何知画几层。

元人张雨《方广寺石桥》诗云:

绿玉飞梁碧藓封,羽人来倚瀑帘风。偶翻贝叶经台上,与散昙华茗碗中。有象到头终幻灭,无生弹指即虚空(一作“解说是虚空”)。春寒大展三衣坐,百衲云山一线通。

明人皇甫涍《石梁》诗云:

来寻方广寺,石壁路中分。合涧飞丹壑,春萝挂碧云。苔梯徒屡践,芝客信难群。不见花前女,空音时复闻。

至清代,则基本上都将石桥(梁)寺称之为方广寺了。如清人潘耒《石梁观瀑布宿方广寺》诗云:

岂必湔肠访化城,岩边古寺最幽清。僧于绀发光中坐,客在银虹顶上行。不夏松杉含雨气,无眠楼阁撼涛声。应真留我遥招手,一堕红尘便隔生。

清人施闰章《游石梁记》云:

游天台而最者,高则华顶,奇则赤城。石梁赤城距城西数里,山色正殷,崇墉复阙,上下二岩若层城,去此北五十里为石梁,两崖堵立,横片石长三寻,广可盈咫,龙首龟脊,西北双磵飞来,抵巨石合流争道,万籁鍧砰崖石,皆汹汹蠕动。……吾与诸君子发在川之永叹,蕴濠上之遐观。惝怳有得,人百其情,姑记之于石畔。是夕宿方广寺。旦日雨止乃去。时康熙丁巳十月朔。

天台山石桥寺之五百应真像为元明之际一位人称“光菩萨”的僧人所塑,明代洪武年间天台山僧人无愠《山庵杂录》记载云:

光菩萨者,鄞县张氏子也。某先世习雕塑,至光艺益精。甫壮年,忽厌家累,将从海会寿梅峰剃落。其妻携子诉于官,寿因却之。光与万尸完者都厚善,劝其遁去。遂潜,自引刀断发,服僧伽棃,绝浙河,逾贝区,登匡阜,遍参有道尊宿,踰十寒暑。还谒,寿已迁化。闻华顶无见和尚道行清峻,挟胸中所疑投之。无见令究狗子无佛性话,获证入,遂礼无见为得度师。光一生雕饰两浙诸山佛菩萨像甚多,事毕,掌包即去,未尝受其毫发之报。暮年归隐华顶,遂于石桥庵塑五百应真像,穷极巧妙。始事之晨,云雾间鼓钟与梵音洋洋间作,赡工阙园蔬,光欲遣人化之,忽宁海多宝寺圆讲主者送菜至。光喜问故,曰:“向真菩萨以尊命到寺化菜,故送至。”时庵中有名真者,卧病久不出,由是知神人应化也,光亦不经意。年七十有三,无疾坐蜕于华顶。火后,塔葬山中。

据此记载,这位为石桥庵雕塑五百罗汉的僧人是一位技艺卓绝的民间艺人,出身于雕塑世家,俗家姓张,剃度于天台山华顶无见先睹禅师座下。他为两浙诸山雕饰了不少佛菩萨像。石桥庵的五百罗汉雕塑为其晚年归隐天台山华顶时所作,当然技艺更加炉火纯青,作品穷极巧妙。值得注意的是,《山庵杂录》称该寺为“石桥庵”,这表明,明初之前的石桥寺并非一所规模较大的寺院,很可能只是一所庵堂。在此之前,则已经有人为在天台山石桥(梁)出没的这五百罗汉辑录出各自的名号,并将五百罗汉的名号书写为卷藏之于石桥庵以备僧人诵礼。元代僧人天如惟则禅师所撰《五百尊者名号序》云:

……今夫所谓五百尊者隐显于石桥方广者,疑皆得记之俦也。吴门云隐庵清上人尝览胜于天台石桥,复集五百名号为卷于其庵以备诵礼,求叙其由于卷端。余忝习禅,于教莫之考向,粗为小大之辨者,意令学佛之流直趣上乘,毋循偏小之辙耳。然世尊初则诱引,次而弹斥,终乃开显,其化之序若此。今余作是说者,于世尊反耶合耶?机应随宜,行者自择。

据此序文可知,辑录五百罗汉名号书卷于石桥庵者,为吴门云隐庵清上人者,他是在亲临天台山石桥览胜之后,有感而复行此事的。

三、南岳衡山与天台山的五百罗汉应真因缘

综上所述,湖南的南岳衡山与浙江的天台山都有关于佛教五百罗汉(尊者)应真显化的传说,这些罗汉隐居显化的处所都是称之为方广寺,并且分别在此基础上都修建了实体的方广寺。下面对相关史事进行梳理,以了解南岳衡山与天台山以五百罗汉应真显化传说为纽带的因缘关系。

就现存文献看,关于佛教五百罗汉应真显化传说产生的时间,在南岳衡山为六朝时南朝的梁代,当时便修建了作为僧人修行活动场所的实体庵堂,随即被命名为方广寺,时在梁代中大通六年()。唐宋以降直至当代,虽然在历史上该寺院也有过毁废,但也不断重新修葺,并以方广寺作为基本而且固定的寺院名称,这些都有相应时期的诗文游记予以记载并作为佐证,并且有许多实有其人其事的高僧大德驻锡活动于此,以致南岳方广寺成为中国佛教史、尤其是禅宗史上的著名寺院之一。

相关传说在天台山出现的时间大致在宋代初年。虽然也有文献记载与东晋昙猷尊者在此结茅为庵相关,但仅仅是一种追溯叙述,直至宋元时期,天台山的所谓“方广寺”,从来就并无实体存在,都是以“隐”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想象空间、成为人们寻幽觅胜的处所。正是如此,人们于明清时期,才将始建于北宋晚期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的石桥寺称之为“方广寺”,并在另外两个地方修建了两所亦名为方广寺的寺院,并将这三所寺院分别以上、中、下方广寺命名。由于石桥寺地处狭隘之处,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建成为一所规模较为庞大的寺院,因此,实际上只是一所庵堂,在很多文献中都是将其记载为石桥庵,如前述明代洪武年间天台山僧人无愠《山庵杂录》所载之“光菩萨者”即是“于石桥庵塑五百应真像”。因而,该寺从未出现过留名于灯史的僧人,寺院也仅仅是作为人们寻幽觅胜的处所而闻名于世。这是与南岳方广寺所无法相比的。

文献中记载五百罗汉在天台山的应真显化,多称之为“尊者应真之境”、“罗汉出没之处”;而南岳的相关记载则是“罗汉居此”、“此五百尊者道场”等。这些表述,还是有着较大的微妙差异的。最重要的是,在天台山,仅仅只有石桥(石梁)附近有五百罗汉出没显化的传说,内容比较单薄;而在南岳,关于罗汉(尊者)显化则的传说记载却十分丰富,除了方广寺外,还有前述所引述资料提及的高台寺,以及“罗汉绦”等外,还有一些其他寺院也有着关于罗汉应真显化的记载。例如南台寺,北宋著名僧人惠洪觉范禅师《衡山南台寺飞来罗汉赞(并序)》云:

旧说太平兴国初,武牢沙门惠了游庐山,宿于云居寺中,夜闻呻吟甚苦,及旦视之,有僧雪眉而臞卧腥臭中,见了涕泣,指其疮曰:“当奈何?”了恻然怜之,为留五日,洗摩传药,甚有恩惠。踰年疮愈,谓了曰:“我家南岳,子他日游湘中,当过我于石崖峰下。”探怀出纸裹付了,了送至西岭,诀别而还,视裹中乃疮痂。为屏除卧处,亦皆疮痂也,心恶之,俄成熏陆,投诸火中有异香,了心骇异之。明年春,南来,果逢雪眉于国清山路间,倚杖而笑曰:“来何暮也?”相与坐青林之下,语笑欢甚。了问:“石崖峰安在?”雪眉以手指之,俄失所在。于是了乃悟其为圣贤也,怅恨弥日。至方广寺,入罗汉堂,而雪眉乃在十六像中。了殊大惊,喜跃逗留久之。后至南台,见昔同学道普者,为叙说其事。有童子方扫除,闻之,停帚参立曰:“今日添香殿庑间罗汉辄剩一身。”了亟往视之,即方广所见雪眉塑像,自是号“飞来罗汉”。了后还云居,以疮痂葬西岭,为坛其上,今号“罗汉坛”。如来世尊曰: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夫岂不然哉!皇祐间,泉南僧谷泉隐居芭蕉庵,有异迹,尝自后洞负石僧像至南台,而像无虑数百斤。后人诬此僧为飞来罗汉,非也。余不可以不辨。宣和元年春,余与大梁郭中复彦从来游,彦从问像所从得,因为叙之。而长老昭公请为书之,赞曰:

惟毗尼藏,称性之印。印一切法,无有少剩。而此尊者,跏趺不瞬。外寂中空,幻灭都尽。诸佛子等,勿故起妄。于是像中,作去来想。昔本不来,今亦焉往。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如一月真,无二无别。于众水中,同时见月。像非异同,月岂生灭?以应缘故,光影清绝。钟山众泉,石井异味。灵隐众山,小岭异翠。此岭此泉,皆飞而至。示根境法,其实同体。如此大士,诸法成就。南岳庐山,宴坐驰走。而事藏界,随处而有。虽证无生,亦不灭受。

惠洪觉范禅师所述,便是关于南岳方广寺的罗汉显化,并且活动到了江西的庐山。赞序中所称隐居于南岳后洞芭蕉庵的“泉南僧谷泉”,即灯史所载芭蕉谷泉,惠洪觉范称其为“衡岳泉禅师”,并为其撰写了较为详细的传记。传记中记载泉禅师:“……又自后洞负一石像至南台,像无虑数百斤,众僧惊骇,莫知其来;后洞僧亦莫知其去。遂相传为飞来罗汉。”

南岳的上封寺也有所谓罗汉行道的遗迹,《南岳总胜集》记载:

上封禅寺……寺之侧有风渊穴、雷池、龙年堂、祝融庙基、青玉白壁二坛,即是二福地也,今云罗汉行道坛是也。故毕田诗云:“既壮黄金宇。何言青玉坛。谁将应供者。又此易仙官。”

此外,在南岳的福严寺也有罗汉应化的轶事,《南岳总胜集》又载:

饶州妙果长老师立,少年时行去至衡山褐(福)严寺。方夏四月,晚游寺前兜率桥,见潭下峭壁间有僧背负石而立。师立夙闻人言此地有罗汉,隐见不常,且忆藏经有持地菩萨入石壁事,竦然敬视。忽壁开尺许,僧入其中,复合无纤罅。又旬日放参毕,与同参二人信步到寺后虎跑泉亭上。天风倏起,二僧欲归,师立独少留。二僧曰:“久知亭下多异,师无庸留。”立方壮不以为意。俄亭西南角有扣柱者,继即伸手内向,渐进不止,时几过五尺。立戏之曰:“复能缩否?”应声而渐退。少顷又闻扣柱声,立曰:“若圣者邪当隐,若山鬼即见形。”又一食久,一手复出五指,初大如椽,渐小如婴儿初生指状。立颇恐,即下山。

就本文所寻觅梳理的文献资料看,在六朝时南朝的梁代,就有五百罗汉(尊者)应真显化的传说。《南岳总胜集》记载梁代高僧希遁因度夏于天台山而遇惠海尊者,被惠海尊者指引到南岳来寻觅方广寺,可见在当时,天台山并无五百罗汉出没其处的传说,也未出现所谓“隐”于石桥(梁)附近的方广寺,否则便可在当地就近寻找,何必指引他远赴湖南?因此,南岳衡山的方广寺,为最早被认为是五百罗汉应真显化的场所,这是无疑的。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很可能是,在南岳后洞的方广寺之名与五百罗汉应真之境被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概念传之于世之后,作为道释应真传说非常丰富(此处不展开讨论)的天台山,又出现了五百罗汉出没该处的传说,便引进了南岳“方广寺”的灵境说,并将其附会到天台山的石桥(梁)灵境之处。

明代万历年间曾经担任天台县知县的王孙熙(字君文,号镜如。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在为《天台山方外志》所撰序文中称:“夫中国名山有七而五岳为尊,天台山,其南岳之佐理乎?”这一说法,或者有着令人玩味的余地。

作者简介:

徐午苗,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万里,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注明:文中注解已删除处理。

轮值主编:文王梦熊

编审日期:.4.24

声明:新媒体“天下成均”推文,或源于报刊、新媒体,或来自作者授权,纯属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天下成均”的立场和观点,也不表示支持或反对作者的观念。所有观点,仅供参考。他者据此实践,风险请自担。

纪念王船山圣诞周年新造“王船山圣像”

《王船山语要》第1版

《王船山语要》第2版

《王船山语要》,黄守愚主编,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年8月第1版,年1月第2版。当当网有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