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与众不同 近日,教育内卷化、凡尔赛、“普通孩子”频频在社交媒体刷屏,其实这些争论都是围绕教育焦虑展开的。为何在中国式教育的背景下,家长越来越感到焦虑?如何让教育回归本质?家长、学校分别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来看看樊登的演讲实录:《在家庭教育中陪孩子终身成长》。 我很同意过去的一句广告语,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人反对这句话,那是看你怎么看待起跑线。我认为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家长本身的认知,家长本身的水平和态度决定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学习。 今天作为家长,我越来越观察到很多现象,所有做教育的人一定有这样的感受,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你去说你们家怎么教得那么好?那个家长说,我们家不怎么管,很宽松,就让他自己成长,很多人觉得是凡尔赛体,不可能,肯定是背地里盯的很死,然后表面上很轻松。各位,真的是这样,一个真正长的好的家庭,家长往往是轻松的,原因是在教育这件事情上,家长使的劲越大,可能造成的负面结果就越强,因为他抑制了这个孩子自身的生命力。 教育最核心的事情是点燃一个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就是这个人自己愿意成长,自己愿意学习,自己充满了好奇心,自己有自信,能够安排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家庭教育所有需要赋予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力的源头。但是我们变成了家长来安排一切,家长来督促孩子学习,家长叫孩子起床,家长帮孩子改错题,帮他写推荐信,这下子所有的孩子立刻放弃了自主性,他说好吧,教给你,我来按照你说的做。 所以我在思考,什么是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生命?假如我们把它当宇宙一样来看待的话,那个最核心的三根支柱到底是什么? 01无条件的爱 第一根支柱叫做unconditionallove,无条件的爱。一个家长能够给到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最好的礼物,能够让这个孩子觉得受益终身的东西是他知道有人爱他,他不会内心枯竭。一个被爱的人,一个感受过被人爱的人,他才能够想办法爱别人,爱别人代表什么?爱别人代表他愿意为这个社会做贡献,他愿意让这个上其他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变的更美好,所以当你能给到孩子无条件的爱的时候你发现这个孩子更愿意追求在社会上做事,更愿意为周围的人做出友善的行为。家长经常破坏无条件的爱的行为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希望大家也可以自己检讨一下,一个叫做“交换”一个叫做“恐吓”。 很多妈妈觉得没办法了,只好说“你要再这样就不管你了,你要再这样就送人了,我们都喜欢听话的时候,不喜欢不听话的孩子”,所以我们经常拿爱、不爱作为跟孩子对话的条件,小孩子爱自己的父母,依恋自己的父母是没有办法的,好像在一个孤独的宇宙里边,想象一下只有三个人,你和你的父母,你的父母比你高很多,你的个子很矮,在整个星球上只有你们三个人,这时候请问你能往哪儿逃?你能做些什么举措能够离开你的家庭,如果是你家里人不断逼你,不断恐吓你,甚至用暴力的行为揍你,没有一个孩子能做出反应,唯一的做法是适应。适应的结果是带来人格的扭曲,带来放弃自主性,他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这种皮质醇会伤害到海马体,从而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下降。 所以越是强悍的父母,越会导致孩子的压力巨大,而且丧失自主性,你必须得让孩子的大脑皮层得到生长,大脑皮层的生长来自于放松环境,这些东西不是我瞎编的,这是一本又一本的关于脑科学的书不断向大家验证的东西。要想理解这个有两本书可以推荐,一本书叫做《内在动机》,还有一本书叫做《自驱型成长》。这两本书都是从脑科学的角度向我们探讨如何让一个孩子大脑皮层得到发育,大脑皮层发达的人脑子更早地产生理智、产生好奇心、产生自我约束的能力,所以第一根支柱是爱——无条件的爱,而不是交换或者恐吓。 02价值感 第二根支柱叫做价值感。从阿德勒在年前写《自卑与超越》的时候讲过,每一个人这辈子是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归属感就是无条件的爱,价值感是他就价值,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间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这个跟汽车正好相反,因为汽车是机械体,没有生命,所以对付汽车最有效的方法是挑毛病,什么地方坏了立刻换掉,。但是人跟汽车正好不一样,人是复杂的生命体,没有哪个人会这一辈子被挑毛病挑到没有毛病,所以你看那些爱挑毛病的家长永远有挑不完的毛病,那个孩子会改来改去都改不完,改掉任何毛病一定会有别的毛病再出现,所以如果你用一个挑毛病的态度想要优化你的孩子的话,这辈子无穷无尽你会一直痛苦下去,而且那个孩子会自卑没有价值感,没有价值感的人是不会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一个人的自我约束力来自他的价值感,价值感高的人能够更好地做自我控制,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帮助孩子塑造他的价值感,塑造价值感的方法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沿着亮点去塑造他的行为,这时候你会发现这个孩子成长的非常快,有时候很多事说一遍一辈子不用再说了,这里推荐大家读两本书,一本叫做《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还有一本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两本书就是教育我们怎么样用价值感的方法塑造孩子的行为。 03 终身成长的生态 第三根支柱叫做终身成长的生态。这本书英文叫做《Mindset:TheNewPsychologyofSuccess》,中文翻译《终身成长》。这本书影响力巨大,纽约大学教授卡罗尔写的,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分两种性格,一种叫固定型心态,一种叫成长型心态,固定型心态的人这一辈子只为做一件事,就是我要争第一,所以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赢,所以他做任何一件事考虑的都是今天我被如何评价,今天我能够排第几名,结果是这个孩子不会犯错,不会愿意尝试新鲜的东西,他会视每一次失败为错误,所以他不会进步的更快。而终身成长的心态是我们看到了挫折,看到了失败,我们知道这是我学习的机会,所以他会拥抱变化,拥抱不确定性,拥抱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尝试新东西的机会。 如果一个家长能够在孩子3岁以前,或者你说3岁已经过去了,来不及了,7岁以前,7岁也过去了,14岁以前,你总有机会,你能够把这三根支柱植入在孩子的体内,你让他感受到爱,让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比较高,你让他有终身成长的心态。你根本不需要替孩子预测他的未来会遇到些什么情况,因为你根本就预测不出来,而孩子一定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去面对种种的变化,最后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我们的人生能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这里边有特别多运气的成分,确实没法通过简单的设计就能够达成目标,但是能不能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家长和孩子在他童年时候自己的选择。 天生与众不同 希望更多的家长放下包袱,因为你越忙越累一定是错的,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如果你觉得特别累,使了特别多的劲,请记住,一定是错的,只有花很大的力气去学到正确的方法,你才能够发现很轻松也能够做的更好。世界上所有的事大概都是这样,你们小时候如果像我一样学过修自行车就能感受到,一个会修自行车的人从来不会把手搞破,很轻松就修好了,不会修的人连车胎都拔不出来一样。所有道理都一样,你得会才能够轻松,而如果你不轻松一定是你不会,并不是家庭教育不重要,重要的部分在于你得拿出时间来学习和改变自己,让自己掌握这个工具,而不是什么工具都不会,把所有的时间、热情和愤怒都放在改变孩子这件事上。 阅读有奖小任务集胸章赢好礼! 感谢各位家长的认真阅读,请写下您阅读文章后的心得和感悟,征文字数:-字。文章要求有真情实感,可以是阅读中的点滴感悟,不得摘抄。投稿方式:电子投稿;来稿标明班级、学生及家长姓名。投稿邮箱: q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