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刀河经社港,越龙伏,穿沙市,过北盛,自北向南一路奔流,进入洞阳。在这里,她停住南下的步伐,转身向西,向湘江进发。 捞刀河在这里见证了浏阳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只用了短短14年,河边的一片荒山,即完成了由生物医药园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再到国家级经开区的巨变。如今,园区内规模企业云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正在迅速壮大,成为了浏阳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然而,对于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洞阳来说,14年只不过是一瞬——方塘坡墓群里埋藏的先秦两汉故事,隐真观内药王炼丹炉里的熊熊火焰,曾引得谭嗣同感慨无限的枫浆桥…… 这些历史文化轨迹,给我们惊喜,因为它已留下让我们追寻的线索。我们希望能通过抓住这些线索,展现出另一个洞阳。 道家仙境,洞阳山齐肩南岳衡山 从洞阳集镇出发,向南进入牛泸路(葛家乡牛车台至北盛镇泸渚湾)。一路上,左边洞阳山群峰逶迤,右边洞阳水库波光粼粼,路边时有各色野花点缀,让人甚是心旷神怡。 车子绕过一个山头后,豁然开朗。“怎么样,有没有桃花源的感觉?”同行的洞阳镇农科教中心老师苏蛟吾问道。经这一提醒,才发现,还真有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感觉。 “很多人称这里是世外桃源,但这个比喻还稍稍有些低估了,这可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四洞天。”苏蛟吾介绍,隐真观就在这里的一个山坡上,是道教正一派祖庭之一。 洞阳山里“隐”道教祖庭 苏蛟吾是土生土长的观前村人,酷爱古诗词的他,年无意间看到了一本手抄本的《洞阳山诗词歌赋》,里面大量歌颂洞阳山的诗词让他对洞阳山、隐真观有了更深的认识。 从年开始,苏蛟吾专心研究洞阳山的道教文化,用两年时间编撰出了一本《洞阳道脉》小册子,对洞阳山的道教历史文化进行了较系统的考证研究。 据苏蛟吾的考证,隐真观建于隋炀帝大业年间,相传隋时宁、刘二真人在此得道,被隋炀帝敕封为道教法门圣地,洞阳山被封为全国第24洞天。药王孙思邈曾在此观中归隐,留下了很多传说,九溪洞的传说即为一个。 唐朝一代道教宗师司马承祯在其著作《天地宫府图》中即提到三十六洞天,关于洞阳山的描述是:“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刘真人治之。”而在后世对洞阳山具体地理位置的描述中,一般会加上“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在苏蛟吾的引领下,我们从村道拐进一个入山小道后,不到2分钟,就来到了隐真观前。这是一座刚修建不久的道观,门前藏头对联“隐山有濯,真道无私”很是醒目。在此守观的63岁的邓道明将我们引进了观中正殿,玉皇大帝、药王等塑像正中高坐,两边摆着《千金方》的牌匾以及几块记录隐真观历史的残碑。 隐真观期盼重新振“道” “这个观是当地村民以及一些信士自发筹资,在原址后背岭上新建的,老观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在只剩下一个墙脚了。”邓道明是隐真观唯一的守观人,但他并非道士。他说,因为相对于全真派道士而言,正一派道士少了很多清规戒律,可以结婚生子,也无需住观。 观前村党支部副书记苏少海对原隐真观印象最为深刻,“那时有东、西两个厅,内有玉皇、包公、关公、观音三圣五殿,还有几十间信士厢房。” 45岁的陈势强是目前隐真观的近百名传教道士之一,年拜父亲陈霞生为师入道,是自隐真观开派祖师夏性适以来第32代弟子,属气字派,道名陈气新,“以前每年农历2月15日有个老君会,是观内行教弟子法会,要求观内道士必须到观参加。会上,主持的“道总”也会要求大家讨论一些教内事务。” “全国三十六洞天,洞阳山占其一,在道教地位上与第三洞天的南岳衡山是齐肩的。但其现今的建筑规模和对外知名度,与其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地位太不相符了。”对洞阳山有着深厚感情的苏蛟吾,对其前景极为看好,“如果能对它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它完全有成为和武当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名山的底气。 道教传承 洞阳山道教音乐正积极申遗 在洞阳山千余年的道教文化发展历程中,历代道士们在斋醮法事(祈福、超度等一系列道教礼仪)时,创作、传承下来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洞阳山道教音乐。 洞阳山道乐目前主要集中在洞阳、北盛、淳口、蕉溪等北区乡镇,主要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型。声乐又分为“韵曲”、“吟诵曲”、“朗诵曲”三种表现形式,器乐又分为“大乐”(发音刚强、音量大的大锣大鼓、唢呐等合奏音乐)和“小乐”(发音柔和音量较小的笛子、铛子等合奏音乐)。 因为道教音乐的传播,让道教文化内涵大为丰富,人们对道教文化的认知也有了一个具体的载体。但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特别是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目前传承道教音乐的人数和范围急剧缩小,特别是50岁以下的人几乎没有。加上目前乡间各种道教礼仪大都不规范,无统一规制,道教音乐面临失传的风险。对此,洞阳镇正积极对洞阳山道乐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传承并光大这一艺术,让洞阳山道乐能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苏蛟吾说。 明代道袍,见证隐真观道脉源长 隐真观第32代弟子陈势强,家中珍藏着一件古代道袍,式样特别,尤其是精美的湘绣让人叹为观止。 道袍最吸引人的要属“绣花”——青色底面上20余朵莲花、菊花怒放,桃红花蕊、白色花瓣,卷曲缠绕的枝叶点缀其间,巧妙地将花骨朵接连起来;衣服下襟,深青色的扇纹层层叠叠,如同波浪。 道袍襟长1.1米,肩宽1.2米,无袖无扣。将其穿在身上,十分宽松,展开双臂,两袖与衣身合成四方形,颇像汉服的形制。 陈势强称,这件道袍是他父亲从洞阳隐真观买下传下来的。“那时隐真观里随处可见几百上千年的物件,有三人才能合抱的桂花树、有活了年的乌龟,有象牙做的笏板……但在“文革”期间,古观难逃洗劫。身为道士的陈父将观内的一些物件买下,藏于顶楼上的柴草堆里。 文物专家认为,这件古代道袍上的刺绣不仅能够证明浏阳古时湘绣的工艺水准,而且能为浏阳道教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实物例证,非常珍贵。 本文选自浏阳日报《走读浏阳》大型系列人文报道 浏阳网,浏阳官方新闻门户网站。 微浏阳,浏阳微门户 我的账户:微浏阳 公众账号:eliuyang 联系(保存此号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