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有如蝶之恋花,木之向阳。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正由于深谙此理,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黎民百姓惜香如金,爱香成癖。 香,既能悠然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能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于空里安神开窍,又可于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宋代陈去非的诗作《焚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中国古人对香的评价: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人类之好香为天性使然,不过人们开始用香的确切时间已难于考证。从现存的史料来看,中国用香的历史溯及春秋之前。汉代时,香炉得到普遍使用,上层社会流行薰香、薰衣,也出现了调和多种香料的技术,香文化开始略肯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文人阶层开始较多使用薰香。唐代时,香在诸多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宋代时,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后,在元明清得到了保持与稳步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鼎盛于宋。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谓,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伟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香的记录…… 南岳进香的文化在南岳,经常可以看到一道颇为别致的风景:一群群由长者手捧香炉引路、年壮者高擎“南岳进香”大旗开路的进香大军,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衡山。他们不分男女老幼,皆身着青衣,头扎红巾、胸挂香袋、脚打绑腿、手持龙头拜凳。为头者领唱香歌,众人和之。其间不断变换队形,步履端庄,队列整齐,蔚为壮观。这就是延绵四千余年的南岳独特的现象——南岳进香。 南岳进香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礼、乐的范围。根据古书云:《周官》五礼,日吉、凶、军、宾、嘉。而吉礼之大,莫过祭祀。故《书洪政》八政,三日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于神明者也。由此可见,祭祀是人们最初自然崇拜,山岳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表现形式。 南岳的朝香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大禹南岳烧香祈祷上天赐金简玉书,得治水之法算起,已有四千余年了,即便从唐玄宗敕建“南岳真君祠”算起,也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进香对象,既有神灵、祖先,又有历史上尽忠职守、以身报国的名臣、英烈和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卓有贡献的巨彦鸿儒。南岳进香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进香文化。 文 南岳旅游官方论坛“湘妃”图 互联网 南岳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