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家汇公园散步的时候,时常会路过衡山·和集。作为衡山坊的门面,它独享了一座三层小洋楼。在大众点评上查衡山·和集,它已经被列为徐家汇热门咖啡馆第一名。虽说现在大多数书店的营收确实是依靠餐饮和周边产品,但敢于直接宣称自己是咖啡店的还是少数。看来它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定位相当明确了:书、咖啡以及展览混合在一起,都是当代的生活方式而已。 它的后门口有不少露天座位,阳光灿烂的春日午后,非常适合与三五好友喝茶畅聊。 能开在衡山路上的书店/咖啡馆,没有点文艺气息肯定压不住场子。在我逛过的书店中,衡山·和集也是艺术类书籍占比很高的了,尤其是外文原版书,值得好好淘一淘。春节里和娃随手买了本口袋书,回来一查价格竟然比某东还划算一点。 衡山·和集的一楼是热销书和咖啡馆。春节来逛的时候,一楼贴着春联,窗外的树枝还是光秃秃的。 到了梧桐树长出嫩芽的时候,窗口就换成了软萌的春日动物园,这羊驼任谁看了不想摸一把呢? 一楼还有几张皮质座椅,随手拿本书坐下,舒服得就不想站起来了。旁边的柜子都充满复古气息,很有六七十年代的家具。比如下图,像不像小时候外婆家的大衣柜?只不过是少了两扇橱门的大衣柜。 店家按照这些老物件的尺寸定制了书架,嵌套起来也毫无违和感。 和老妈一起逛的时候,她说以前外公外婆家有很多这样的家具,手感和做工都不比这些差,只可惜拆迁搬家过程中扔掉了很多。这样一说,我也想起来小时候爷爷奶奶家睡的雕花大床了。现如今装修要找一些的原木家具,价格都贵得令人乍舌。所以虽然制造业发展了那么多年,但相同购买力水平下,能获得的家具品质反而下降了吗? 一楼上到二楼的楼梯,经常被用来作为临展区域。去年的这副展品曾是娃的最爱,远看是颇具民族风的织物花纹,但其实这是用各国纸币上的数字创作的。近距离观看才能发现,密密麻麻五颜六色的图案,其实全都是面值。 二楼艺术类的外文书籍很多,斑驳的木地板配上原木色的书架,让人很难抗拒带走一本的冲动。友情提示:书虽好看,蹲久了腿也麻,上图看书姿势请勿模仿。 二楼还有很大一块绘本区域,走进去好像置身帐篷之中,很有童趣。靠窗的尽头有一块休息区域,相比于其他区域的一位难求,这里可是非常安静和隐秘的角落哦。 三楼有很多文创用品,还有一大片座位,有人拿着电脑在此码字,有人静静地翻看书籍,还有人轻声地聊天。而靠近大落地窗户的座位总是最为抢手,一杯咖啡加一本书等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是不是听上去就很心动呢?没错,娃不在身边的下午,每刻都是心花怒放。 如果抢不到靠窗的位置,那么在露台晒晒太阳,看看衡山路的车来车往,放空一下自己,也是一种享受。 衡山·和集除了看书和咖啡以外,二楼空间还经常有一些小而美的展览。我去过几次,对一个叫做“TheShanghairen表白上海”展览印象特别深刻。这个展览的作者都是外国画家,他们用画笔表达各自眼中的上海。 透过欧式公寓的阳台向下望,盛装打扮的姑娘正等待着古董车里的人,与她共赴一场晚宴? 停在老洋房旁边的自行车和三轮车,自行车座上还套上了防雨的塑料袋,一看就是懂行的人。市井气息与洋气的餐厅和谐共存,毫无违和感。 还有住在别墅里的七十二家房客,玻璃上的福字、屋檐下的灯笼、窗台上的猫咪和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无一不散发着精致又慵懒的上海气质。 透过老城厢看东方明珠,传统与现代的冲撞。 大白兔奶糖和麦乳精,都是80后的童年记忆。 弄堂里的理发店,还有修表店修鞋匠,都被逐渐淡忘。习惯了每年买买买的我们,很少还有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理念了。随着匠人的退休和市场的缩减,老一代的手艺也正在慢慢消失。 随着旧城改造一起消亡的,还有弄堂文化。一张棋盘、几张桌椅,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场面,现如今只有在公园花坛边偶尔还能看到。 而近期正在展览的是“西湖的梦杭州”。看照片是不是觉得充满日式的意境呢?没错,因为这些作品都来自于日本摄影史上的开拓性人物福原信三,也是资生堂创始人的三子。 逛完衡山·和集,也可以逛一下衡山坊里其他几栋小洋楼,咖啡馆、茶楼、餐厅、时装店甚至自行车店都有,每栋都有些自己的味道。 衡山·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