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能康复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07.html

尧舜应不远,美墙即躬逢。宇宙应不远,万里方寸同。衡山应不远,见之悠然中。即此不远心,大道立可通。八极周瞬息,何必骑苍龙?——明·湛若水《衡山不远》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明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系明代岭南大儒陈献章(世称陈白沙)的衣钵传人。他与“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相交甚笃,二人曾共执明代中叶理学界之牛耳,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由是名声大著。中年以后屡受朝廷重用,从政生涯自39岁始,先后任翰林编修、安南(今越南)特使。嘉靖三年(),湛若水升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即明代教育管理机构的最高长官。嘉靖七年()至嘉靖十八年(),湛若水先后担任南京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官至正二品,到75岁才离开官场。他为官清正廉明,热心教育,一生捐资创办书院超过50所,门下弟子余。著有《修复古易经传训测》十卷、《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格物通》《心性书》《杨子折衷》《遵道录》《甘泉新论》《白沙诗教解注》《甘泉集》等。明代大学者罗洪先曾评价湛若水:“其洒落似濂溪(周敦颐),其温雅似明道(程颢),其气魄似阳明(王阳明),其自得似白沙(陈献章)。”湛若水在弘治七年()从师陈献章。陈献章(—),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因长居广东江门白沙村读书、讲学,史称“白沙先生”或“陈白沙”。陈献章曾师从江西理学家吴与弼,后因“未知入处”而返乡。他在家乡筑春阳台闭门读书,静坐十年,终于悟出“静养端倪”“自得之学”,完成“作圣之功”,开创“白沙心学”,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自此明代学术“始入精微”(黄宗羲语),并传递出思想解放的清新学风。陈献章为学主张一个“疑”字,他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为学之道,对湛若水影响颇大。32岁那年,湛若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他的解释是:“吾之所谓随处云者,随心,随意,随身,随家,随国,随天下,盖随其所寂所感时耳。”又说:“吾之所随处体认天理者格物尔”,“格”是观察研究,“物者天理也”……“夫自然者,天之理也,理出于天然,故曰自然也。在勿忘勿助之间,胸中流出,而沛乎宇宙,丝毫无人力……盖自然文章。生于自然之心胸,自然之心胸,生于自然之学术,自然之学术,在于勿忘勿助之间,如日月之照,如云之行,如水之流,如天葩之发,红者自红,白者自白,形者自形,色者自色,孰安排是?孰作为是?是谓自然。”湛若水通过《格物通》这一巨著,力图确立从先秦儒家到宋明儒家的一个系统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体系是宋明“道统”意识的发露。他继续保持心学所固有的本体论结构,同时也包容或吸收气学派的气本论和程朱学派的理本论。从“天人同体”出发,他导出理与气、心与气、性与气、心与理的“合一”境界。他特别主张的“随处体认天理”的境界基于知觉灵明的人心得其“中正”,为“天理”的心本论。他倡导的“合一”境界作为自己固有的理论体系,为心本论的结构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从而为宋明“道学”的学术体系建立起一种综合性的理论体系。……

受老师陈献章的影响,湛若水对南岳衡山和衡阳石鼓书院情有独钟,因这两个地方是他心目中传播和研究理学的圣地。一个有趣的事实是,陈献章并不曾游南岳衡山,但他一生梦牵魂萦衡岳,其“脚踏祝融,不复下矣”,连做梦都想到南岳“道遥游”,写过许多首梦忆梦游的诗歌,《南岳衡山古今诗词集成》存其诗64首。其中《梦游衡山》一诗云:“衡岳去天能几何?一株松下月明多。南极老仙骑鹿过,一瓢器月两岩歌。”他还写有《忆衡山》,诗云:“曲肱何处枕湘流,不到名山死不休。高咏祝融峰顶月,与君当作逍遥游。”陈老先生有“不到名山死不休”的心愿,惜终究夙愿未了,却已驾鹤仙去。湛若水先后三次来南岳游历和讲学。他在《祭岳神文》中说,他是自千里之外(广东罗浮山)专程来游岳的。而且在他30岁时就想游览南岳,怀了40多年的夙愿,才如愿以偿,与一般“宦游东西,过此而遂登者”或偶然乘兴“一时暂见而兴者”迥然不同。因而,湛若水和南岳的感情比其他文人墨客要深,特别是他最后一次登临南岳已年过九旬,为千古名山增色不少。湛若水第一次游南岳在嘉靖辛丑(),即他辞官后的第一年,时年75岁,这次他从广东罗浮山动身,约门人洪觉山、冼奕清同游。4月初出发,历程千里,计时近月,欲登临南岳绝顶,不料,至衡山脚下却遇暴雨险阻,无法攀登,门人也迟迟未至,怅怅而返。但他作《神游南岳》组诗,计有《望南岳》《访玄明洞》《访岣嵝峰》《登祝融峰》《访朱陵洞》《登紫盖峰》等11首,均属描写南岳胜境者。神游组诗充满幻想、爱恋、浪漫主义情思,如《登祝融峰》云:“我慕祝融君,聪明故无匹。天帝颇见嘉,命治南方室。我来快登临,诸峰伏罗列。洒落天地间,化机长不歇。乐矣自无为,生灭自生灭。”又如《访朱陵洞》云:“昨宵天雨清,梦去游朱陵。道逢卖姜翁,各不通姓名。群仙乘云来,飘飘吹凤笙。吹罢如叹息,曲妙无人听。遗音尚袅袅,五峰同月明。”诗如天马行空,神思缥渺,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湛若水第二次游岳是在第一次后的第三年,即嘉靖23年(),这时他年已78岁。湛若水应湖南学者蒋信之请,偕门人骆光知、周荣朱、黄云淡等讲学衡山。启程时,湛若水忆起老友文征明老家在衡山,即发《与文衡山内翰书》往吴中,邀文征明上南岳同居。信中附有《寄文衡山内翰约同居南岳》一诗文:谁人不说文衡山,闻说衡山我开颜。我有衡山旧精舍,相期月亮共追攀。文征明收到湛若水的邀请信时,已经是75岁的老人,这位长期寄家吴中,以卖字画为生的老艺术家,在气魄,经济基础都难与湛若水相比,自难应邀回乡。不过,他也为湛若水这么大年纪,尤能上衡山讲学感到高兴,因此即喜作《酬湛甘泉拓游南岳》一诗辞谢,诗云:家世衡阳有钓台,江湖流浪未能回。正怀桑梓千年计,忽枉封题万里来。月满罗浮劳我梦,云埋岳麓待公开。追攀见说襟怀壮,倘许春风杖履陪。

读到文征明书信和诗后,湛若水欣步文的诗韵,作《和答文衡山内翰韵》云:

紫云洞口紫云台,居士前身亦姓回。

半夜长庚骑鹤过,五峰明月待公来。

三月二月春之半,千山万山花正开。

独立乾坤谁伴侣,及时相赏共追陪。

两位老人的诗,写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诗意极浓,却无半点客套虚词,可证两人交情日久,又都是胸怀开朗的人。这也是湛、文两人相交的美谈。是年九月初五日湛若水一行至南岳,午至岳庙莅牲祭,告山神。次日即登山,风尘仆仆,但兴致似未稍减。随同他游岳的先有门人骆尧知、黄云淡、周荣朱(三随甘泉上南岳。编选《甘泉子古诗选卷之三》)等人,后来的有湖南桃源的蒋信(道林)等。湛若水第二次游岳写了《岳游纪行录》,按日记述从广东出发游岳及游岳回广东的整个过程,又写了《游南岳记》,备述岳游胜景。第二次游岳,湛若水先后两次登祝融峰寻衡岳诸胜,并在紫云峰下紫云洞建“甘泉精舍”及“白沙祠(书院)”,后者用以纪念其师陈白沙。他第一次登上祝融是九月初六日,陪同的有门人骆尧知、黄云淡等,他们由络丝潭、玉版桥、半云庵、半山亭、湘南寺、上封寺至祝融峰,夜宿祝融峰。作有《上封寺》诗云:“冥冥云雾外,杳杳空蒙中。泠泠餐宿露,飘飘御天风。洒落诸天表,境尽意无穷。”初七日,同黄云淡、周荣朱登峰顶望月台,题名。后下山由叉路至玄明洞,游祝仙寺、兜率寺到南台寺。初八日,游飞来石、退道坡回紫云洞,夜宿南台寺,写诗。初九日,于紫云峰麓卜筑,再写诗。是日,正值重阳节,登朱陵洞,观水帘之奇。同骆尧知等举登朱陵洞最高处,题名并作诗云:“石头路滑不可渡,我来跨鹤御天风。喷泉九月飞霜冷,举袖擎天晓日红。”十一日,游方广寺,谒二贤祠,写有《题朱晦庵张南轩嘉会堂诗》等二首。十二日,辰刻,上书院(甘泉精舍)梁,写有《祭告土神文》。十三日,在岳庙,作《鹤桥(人名)诗》云:“华表千岁鹤,飞空亦无桥。桥头有高人,独观千载遥。”跋云:此甘泉子为旧门人衡山县簿杨君瀚题。鹤桥,别号也。杨子问:“何谓独观?请问其旨。”甘泉子曰:“独观者,以我观也。以我观者,立我以观也。立我以观,则在鹤桥观鹤桥,在学问观学问,在官政观官政,立乎千百世之下而观乎千百世之上,一也”。杨子曰:“敬闻命矣。”十五日,游道家上清派祖庭黄庭观,并写诗。在此期间,湛若水边游边写诗,边和王贞善、何怀云等门人讲理学。十六日,闭关静坐。及暮,衡山县报蒋道林将至。二仆病,莫能兴。作《游南岳记》。二十日,蒋信抵南岳。蒋原系王阳明门下弟子,湛见了极为高兴,特赋诗一首。与讲“心性”之学,结为至交。二十三日,同道林蒋宪副、石泉唐德基重游祝融峰诸处,遂得青玉坛,又相与晓观日出之胜。二十四日,观日出后,中午始下山。有诗。八旬老翁,20天不到,两度登上最高峰祝融峰,游览南岳诸胜,当时被人们视作韵事,传为佳话。湛若水游岳诗中有“于岳如有求,弥旬两度游”,即指这次之游。这首诗五言36韵,共字,以景名诗,每句嵌了一景或二景,颇为别致。湛若水这次游岳,在南岳住了整两个月,即从九月初五日莅岳至十一月初六日离岳。其时,他出资修建的“衡岳讲堂”(即甘泉书院)和“白沙祠”(后称白沙书院)均已落成。甘泉书院,又名“甘泉精舍”“衡岳书堂”,在南岳紫云峰下,此处群山环绕,风光独秀,泉涧曲折,奇石峭立,幽深处有迷人的紫云洞,人称“衡岳最胜处”。如此清静优美的环境,正是读书讲学的好地方。当年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安国选中此处,创办了著名的“文定书院”。湛若水过此叹言:“钟秀之区,无过如此,不可以终吾老乎?”作有《南岳访胡致堂五峰兄弟故居》诗云:

不见李泌居,懒残煨芋处。

五峰旧址存,问讯祠前树。

优游南山下,寒暑三十度。

玩心何神明,玩者是谁作。

请君一转语,吾当执杖屦。

湛若水决意步文定先生后尘,以先贤为榜样,与千古名山为伴,传承理学。于文定书院附近“买田十四亩,该粮三斗,岁入租十八石”,筑宅号“甘泉精舍”,后称为“甘泉书院”。当时,他特作《卜筑诗》云:遥遥起天柱,巍巍南台下。于兹结云松,以卜我精舍。芳邻接五峰,神明见中夜。诸子来端居,无玩亦无舍。湖南武陵(今常德)人蒋信是湛若水的铁杆粉丝,作有《甘泉精舍记》。记述了湛若水由广东来衡,建甘泉书院的过程:“遂自罗浮携门人……由西樵山拏舟微服而行,不访其家,亦不谋诸家人,所过自僦民舟,不令官府知之。逾乐昌而郴,舟仅容身,从者多病。居之裕如也,将观祝融之朝日,一望紫云即指曰:钟秀之区,无过于此,不可以终吾老乎?讯之道士,始知为无主废观址焉,约十余亩。遂计其值,买诸官,乃募、乃辟、乃构、乃筑堂舍、门槛,逾月而次弟告成,讲堂五间、寝室三间、外大门一间、二门三间、垣墙周遭。”可见当时湛若水办学心切,传道情笃。湛若水在讲堂里为同来的门人及来自茶陵的罗朝岳父子、永新的左子埙、宋沆及衡山乡绅杨翰、曹凤朝等人讲孟子“可欲之谓善”章,阐述孟子“性善”与朱熹“天理、人欲”的哲学。随后又将他所著的《心性图说》刻于精舍墙壁,将《息存箴》刻于精舍息存堂北壁平门上。今湖南省岳云中学内立有甘泉亭,内置湛若水门人詹濂所作甘泉像石碑,人像上边刻有《心性图说》全文。《心性图说》是对心性图的解说,是甘泉心学的精髓。

《心性图说》

性者,天地万物一体者也;浑然宇宙,其气同也;心也者,体天地万物而不遗者也。性也者,心之生理也,心性非二也。譬之谷焉,具生意而未发,未发故浑然而不可见。及其发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萌焉,仁义礼智自此焉始分矣,故谓之四端。端也者,始也,良心发见之始也。是故始之敬者,戒惧慎独以养其中也,中立而和发焉,万事万化自此焉达,而位育不外是矣。故位育非有加也,全而归之者耳。终之敬者,即始之敬而不息焉者也。曰:“何以小圈?”曰:“心无所不贯也。”“何以大圈?”曰:“心无所不包也。包与贯实非二也,故心也者,包乎天地万物之外,而贯乎天地万物之中者也。中外非二也,天地无内外,心亦无内外,极言之耳矣。故谓内为本心,而外天地万事以为心者,小之为心也甚矣。”

译文:

性,是天地万物共同根本;宇宙浑然一体,都以同一个气为基础;所谓心,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性的作用,是心的本能,心和性是统一、不可分割的。用谷来打个比喻,谷内在具有生机而未萌发,未萌发因而生机浑然一体不能看见。到谷内在的生机萌发的时候,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心都会萌发,仁、义、礼、智从此有所区分,所以叫做“四端”。所谓“端”,即开始,是良心发现的开始。因此,开始时就要保持恭敬,用警惕谨慎、唯恐有失去的态度涵养内心的中正,中正树立后和气生发,对万事万物的认识从此通达,而安守本位、化育万物的动力不是来自外在的。因此,安守本位、化育万物并非刻意增加什么,自始至终保存心性而已。终极的恭敬,只是让开始时的恭敬永不停息的结果。问:“为什么用小圈?”答:“因为心没有不贯通的。”“为什么用大圈?”答:“因为心没有不包含的。包含和贯通实际上是不能割裂的,因此所谓心,在外包含着天地万物,而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中和外实际上是不能分割的,天地没有内外之分,心也没有内外之分,以上都是竭力陈说而已。因此,只说内在的才是本心,而把‘心’看作是存在于天地万事之外,那么把这种说法中的‘心’称为狭隘的心也实在牵强。”这次,湛若水还替先师陈献章了却“不到名山死不休”这桩夙愿,在紫云峰麓修建“白沙祠”以纪念他的恩师,且购置有学田五顷,“命门人罗国子子钟朝岳为基台,鸠材募工,旬日而成祠。祠三间,而四壁窗棂阶砌毕具,为石座于北壁以栖神。若佐之者,乡耆民曹凤朝,故成之速也”。并作《衡岳白沙先生祠记》。在这里,湛若水与衡阳府同知丁尹辑等集当地众多学人,讲学月余才动身回粤。蒋信亦为之作记,力倡“勿忘勿助”,以求“心之本体”之说。其门人有李珣、刘光、刘兑、杨铭、杨续、杨桐冈、周崔、祝完、祝宗、曹近斋、曹老石、蒋台、谢锦等在座。湛若水移居南岳创办书院,志在理学昌盛之地,再开理学新景观,为南岳抹上一笔浓厚的文化光彩。

北岛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13年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正月,时年九十一岁的湛若水,不顾家人、朋友、弟子的反对,决定第三次畅游南岳。并再次踵临南岳之巅祝融峰。湛若水这次来南岳,讲学仍为其大事。这次赴岳之行,主要是重修13年前所建的甘泉书院和白沙书院。在地方督抚大员及府、县共同赞助下,重修了甘泉书院。他在《重修南岳甘泉书院记》中说:“嘉靖甲辰()之冬,甘泉子积四十年之念,登南岳于天柱之峰,南台之下得废地一方,于紫云之洞……乃图心性之堂,以为讲地,乃立息存之堂以为寝室,乃肇先师之祠以系景仰,不六旬而成,今十三年,乃见书院将废矣!”怀旧之情跃然而出。同时,还将白沙先生祠焕然一新,使恩师白沙精神重放异彩。年己91岁的湛若水仍然身强脚健,游兴不衰。时人见其皓首童颜,思路明晰,步履轻捷,莫不惊为神仙下凡……,衡阳人刘黻《送湛甘泉归南海序》记述有“翁视听聪明,步履清健,丰采仪度,一如宿昔。”李元度《南岳志·前献》也记述了湛若水“九十一复游衡,舟泊石鼓,题诗讲堂壁间,再登南岳,栖迟凡数月。庞眉皓首,步履如飞,望之若仙人云”。

翁年九十一,问翁何远出?

新定禺山居,安土不自逸。

胡为凌风波?恐干蛟龙窜。

答谢文老燕,人生贵适适。

丈夫志六合,怀土非所恤。

我屋衡山上,天柱紫云郁。

十年未返庐,多负此云物。

策权念朋怀,乐与话句月。

广大兼精微,合同归默识。

——《南岳志·甘泉书院诗录》

湛甘泉还有《至南岳书院寄常德蒋道林督学》诗云:“岳顶登歌寄道林,一翁九十云千寻。八程不惜来嘉会,君来不来春亦深。”说明湛若水于嘉靖丙辰2月27日到南岳后,直到春深还在等待蒋信来岳讲学。蒋信也终于不负所望,来到了南岳,与湛甘泉唱和、论道弥月。湛若水三次游岳,前后作诗余首,游记、碑铭、祀文、序言等20余篇,倾注了自己对南岳的深情厚谊,是游岳创作最丰富的一个学者。《南岳衡山古今诗词集成》存其诗首。两次莅岳期间,湛若水还先后数次应邀到衡阳石鼓书院讲学,高扬心学旗帜,湖湘学子慕名而至,极大地推动了心学对理学的变革。为纪念湛若水对石鼓书院的贡献,万历二十年(),湛若水与邹守益、程天津、祝咏、刘黻、刘稳、王万善同祀石鼓书院“后七贤祠”。

古罗马帝国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狄尼斯说过:“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游的人只读了其中的一页”。作为哲学家的旅游大家,湛若水认为,旅游有“形游、神游、天游”三重境界。他的这一观点在《送谢子振卿游南岳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谢子振卿将之楚,游于南岳,拜别甘泉翁于天关。翁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曰:“游有不同乎?”曰:“有形游,有神游,有天游。”曰:“何谓形游?”曰:“形游者,步趋之间。如子之之楚若乾程,过清远若乾程,过连州取快捷方式若乾程,至茶陵访罗子钟,乃同子钟、一泉若乾程,谒衡山守蔡白石,谒兵宪潘石泉若乾程,抵衡山又若乾里,入衡岳精舍,登祝融峰以息焉。此之谓形游也。”曰:“何谓神游?”曰:“神游者,心思之间,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如子之思一泉,即是到茶陵;仰企石泉、白石,即是到衡州;怀精舍上封,即是登祝融,此之谓神游也。”曰:“请言天游之蕴。”曰:“天游者,与道同流,天地万物同体。勿忘勿助之间,无在无不在之妙,不疾不徐,浑与道俱。(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化故不滞,神故不测;无入而不(自)得。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此之谓天游也。天神之游,惟振卿自得之。若夫形游,则有可容说者,吾以病戚不能诗,姑书畴昔岳游纪行之旧,数阅于册,而振卿歌而往,咏而归焉,庶几自得之云。”“衡山不远,见之悠然。”踏着先生的脚步,跨越时空隧道,愚以为:旅行,就是缓慢的哲理逻辑,在空间里流转;旅行,就是离开习惯的步调,放飞辽阔的心境;旅行,就是将浪漫注进回忆,来滋养年迈的岁月。廖和平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