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3/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家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懒瓒和尚

系五祖弘忍大师下傍出法系神秀下嵩山普寂之法嗣。

懒瓒和尚又名懒残,法号明瓒。据《高僧传·明瓒传》记载,他性格怪异,举止懒散,“众僧营作,我则晏如,纵被诋诃,殊无愧耻。时目之懒瓒也。”意为众僧劳动,他则悠闲自在,即使受到别人的斥责,他也表现不出惭愧的样子,因此被人称为“懒瓒”。传记中说到他虽有时与僧众一块用斋,然而有时用陶钵煮土而食,自称是阿弥陀佛的应身。懒瓒和尚于唐天宝初年居衡山南岳寺为执役僧,性懒而食残,力大无穷,能推巨石,擒虎豹。曾以牛粪煨笋头,分一半给隐居南岳的隐士李泌吃,预言“领取十年宰相”,后果然言中,懒瓒和尚由此名声大振。他常游集贤峰下的衡岳禅寺,挂锡数月或半年之久。后殁于集贤峰,后人在集贤峰下用乱石垒其墓,筑有“仙残坟”。

懒瓒和尚所作诗词流传下来的仅有一首《南岳懒残和尚歌》(又名《乐道歌》)。

乐道歌

作者/南岳懒瓒和尚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真心无事无散乱,他事不须断。过去已过去,未来更莫筭(算)。兀然无事坐,何曾有人唤。向外觅功夫,惣(总)是痴顽汉。粮不蓄一粒,逢饭但知餐。世间多事人,相趁浑不及。我不乐升天,亦不爱福田。饥来即吃饭,睡来即卧暝。愚人笑我,智乃知贤。不是痴钝,本体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被一破衲,脚着娘生袴。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悞。若欲渡众生,无过且自度。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难改变。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种种劳筋骨,不如林间睡兀兀。将功用功,辗转冥朦。取则不得,不取自通。吾有一言,绝虑忘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卧藤萝下,块石枕头。山云当幕,夜月为钩。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须何忧。水月无形,我常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无事无求,直心道场

“兀然无事无改换,无事何须论一段。直心无散乱,他事不须断。”

表现了懒瓒和尚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现状,无事无求的思想状态。他不仅对事情无欲无求,而且也从来不评论别人的是非恩怨。只要心地平直,自然可以少烦少恼,也会因此过得轻松愉快了,哪里还有闲心去评论和判断别人的是非曲直呢?

 时序变迁,世事无常,我们没有必要经常为已经过去的事患得患失,因为过去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坏,都已经过去了,你再去后悔也于事无补;世事瞬息万变,未来的事情谁也把握不住。也许你现在将自己的将来安排得井然有序,但到将来,世事早巳发生了变化,你所筹划的各种计划都落了空。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

一个修行人首先应该心地平直,有了这个心性基础,然后再向内反观自心,彻见本性,你就能够入道。如果心向外求,骑驴觅驴,你就与道背道而驰,永远难以明心见性。

随缘处世,任性而为

 

懒瓒和尚喜欢过无拘无束的生活,凡事都希望随着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他愿意过少欲知足,事事随意而为的生活。

僧人虽然脱离俗家生活,但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不过,他们不像一般人那样花费很多心思来为衣食谋划。他们每当饥饿之时,只管遇到饭便食用。而且他们的这种为维持色身而作的吃饭、睡觉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从不会有任何丢不掉的各种牵挂影响到自己。“我不乐生天,亦不爱福田”。相比与人天福报,懒瓒和尚只注重自性的明朗。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痴钝,本体如然。”他清楚地了解,一般人会因此讥笑他懒惰、痴呆、迟钝,然而他相信丛林中仍有具有智慧的禅师会理解他,自己既不愚痴,也不迟钝,这样做完全是顺应空寂无为的自性。

  懒瓒和尚认为出家人本来就应当过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对平时的穿着也不必作太多的讲究。他在诗歌中说:”要去即去,要住即住。身披一破衲,脚著娘生裤。”这就是一位禅者的生活态度。

少言自度,无念自悟

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劝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言语,因为言多必失,往往会伤害到别人。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少言别人的过失,多谈论自己的过错。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我是非,也能够使自己的道业增进。这也是懒瓒和尚在诗歌中说的“多言复多语,由来反相误”的道理所在。

  懒瓒和尚认为,不要企图以自己的力量去超度众生,自己应当注重自度,只有在自己开悟之后,才能更好地度化别人;同时,也应当引导众生自度。一个人要想悟道,要学会照见自身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当你心中无杂事挂念之时,才能做到自心清净,才能借助修行见到真如本性。

“若欲度众生,无过且自度。莫谩求真佛,真佛不可见。妙性及灵台,何曾受熏炼。心是无事心,面是娘生面。劫石可移动,个中难改变。”

  懒瓒在以“真佛”、“妙性”、“灵台”代表自性、本心,认为自性、本心本来就是清净的、圆满成就的,用不着向外边求佛、求法。真佛即佛性、自性,也就是法身,是无形体可见,无声音可闻,无踪迹可寻。既然真佛不可见,那么执意地“求真佛”就是“谩”,是属于欺谩的行为。自性、本心何曾受渺小事物熏染、改造,它们本来就是空寂清净的。

“无事本无事,何须读文字。削除人我本,冥合个中意。”懒瓒和尚将“我执”作为一切烦恼的根本,主张彻底根除。只有将“人我”这一烦恼根本从自心削除,也就做到与清净无为的自性契合,达到解脱。

  懒瓒和尚认为修行不是作刻意的修证,一个修行人如果作种种劳损体力的苦行作为修道的方式,还不如像平常生活一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诗歌中说,如果一个人不知疲倦地用功办道,有可能因为体力的不支而变得更加蒙昧。禅宗的很多祖师都主张,禅不在于坐,许多大智慧者的开悟则多是在穿衣吃饭、种地砍柴、扫地做饭等平常习见的生活中体现。更多时候,刻意去寻求悟道,反而求之不得。正如《懒瓒和尚歌》中云:“种种劳筋骨,不如林下睡兀兀。举头见日高,乞饭从头喂。将功用功,展转冥蒙。取即不得,不取自通。”

只用心传,回归自然

“吾有一言,绝虑亡缘。巧说不得,只用心传。更有一语,无过直与。细如毫末,大无方所。本自圆成,不劳机杼。”这是懒瓒和尚对禅宗修证方法的总结。清净的佛性是超言绝相的,不能也无法借助语言文字表述,只能以心传心。由此我们知道,为什么历代的禅师开悟时所感触到的境界,有时甚至是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的绝虑亡缘的感觉。从心性的本性来说,既不能说它在人心之内,又不能说它在人心之外,说它大则大到无限,说它小则小如毫末,然而它是世界的本源,也是众生觉悟的依据。人的自性本来圆满成就,又何必靠外来的加工、雕琢和修饰呢!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卧藤萝下,块石枕头。山云当幕,夜月为钩"。

 世事如麻,永远也理不清楚。与其整天沉湎于杂事之中无法分身,还不如放下身心欣赏深山之中遮天蔽日的青松,碧水长流的河水等人间胜景。夜晚到来,山云为幕,夜晚的月亮为钩,更显出山间的空灵静谧,此时一个人以石头为枕,卧在藤萝下,没有世事的牵挂,也没有尘世的纷争。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懒瓒和尚俯仰于高山白云之间,无拘无束,随缘任运,精神高度自由。他之所以有这种心境,是由于在山居生活之中,远离了尘世的各种烦恼痛苦,既不用朝拜天子等贵人,也不用羡慕王侯将相富丽华贵的生活,因为,这个人世上,官位和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顷刻即逝,没有长远的存在。这是看破功名富贵后的淡泊心境。不仅对名利看透了,而且把生死也看得无足轻重。这是禅者超越生死烦恼之后的豁达心态。

 “水月无形,我常自宁。万法皆尔,本自无生。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

懒瓒和尚在宁静的心境下,看到空中明月映到山溪之中,水中现出月的影象,虽虚幻非实,却也明晰皎洁;周围的景物无为自然,然而本体空寂,如同月影;这是一个禅者参透世事人生之后的感悟。

与他人分享,也是一种功德

大众日常如需供灯祈福超度

可添加以下寺院法务二微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